《靜夜思》古詩全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古詩賞析
這是李白的名篇,它廣泛流傳,膾炙人口,家喻戶曉:靜悄悄的秋夜,明亮的月光穿過窗子灑落在床前地面上,一片白皚皚的,簡直象是濃霜。夜深了,詩人尚未入睡,他舉頭賞玩皎潔的秋月,不久即低頭沉思,墜入想念故鄉的愁緒中。短短二十個字,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客子秋夜思鄉的鮮明圖景,語淺情深,耐人尋味。
這首詩上兩句所寫情景,讀者很容易認為是詩人已經上床睡覺、意識有些朦朧時的錯覺。實際恐怕不是那樣。如果詩人已上床,頭平臥枕上,何來下兩句舉頭、低頭的動作呢?
疑,可作“似”講,疑是,就是“似是”、“猶如”之意,只是語氣比“似是”更強一些。第二句是說月色濃重,猶如秋霜,是一種夸張性的比喻,并不是表現詩人剎那間的錯覺。李白《望廬山瀑布》詩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里正好和《靜夜思》相同,用“疑是”引起夸張的比喻,而并不是寫錯覺。他的另一首《望廬山瀑布》有云:“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接連用了三個夸張性比喻,上兩個用了“如”字、“若”字;下兩句也用銀河墜落作比,因變換句法,“如”、“疑”一類字都不用了。這也可作為旁證。又司空曙《云陽館與韓紳卿宿別》詩有云:“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詩中“翻疑夢”也是一種夸張性比喻,形容與故人久別重逢,事出意料,猶如夢境。這使人想起杜甫的《羌村》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用了“如”字。
夜深人靜時,特別是月華如練、人們不能入睡之際,更是容易思緒紛繁,遐想聯翩,想念故鄉,想念久違的親友等等。我國古詩中歷來就有描寫月夜想家鄉、親友的傳統。曹丕的《燕歌行》寫思婦縈念客游邊地的夫君,正是“明月皎皎照我床”的秋夜。略早于李白的張九齡,在其《望月懷遠》詩中唱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充分展示了春江花月背景下懷人的情景。這幾首詩都是讀者所熟悉的著名篇什。可是,對李白《靜夜思》有直接影響的,還是漢代的《古詩》和南朝的《子夜秋歌》: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古詩》)
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
前者是《古詩十九首》之一,寫游子思鄉;后者則是南朝樂府無名氏作品,寫女子憶念情人。比照之下,不難看出《靜夜思》在選材構思、遣詞造語方面都受到這兩篇詩歌的啟發。《古詩十九首》是漢代無名氏《古詩》中的杰作,被選入《文選》。南朝樂府又是李白很熟悉的。李白從這兩篇詩獲得啟發進行再創作,是不難理解的。《古詩》篇幅較長,寫游子激烈的思鄉情緒頗為真摯,但顯得直而缺少蘊藉含蓄。《子夜秋歌》語簡情深,意境與《靜夜思》非常接近;但《靜夜思》比月色為秋霜,寫舉頭、低頭的不同表現,寫景抒情,內容顯得更加豐富曲折。李白這篇絕句,以淺顯而復簡練的語言,表現了旅人思鄉的這個帶有普遍性的主題,它吸收了古詩的營養,但寫得更為婉曲動人,有“雖說明卻不說盡”(《唐詩別裁集》)之妙,顯示出他卓越的藝術才能。
本篇第一句第三句,不同版本在字句上有些差異。宋代以來的各種《李太白集》和較早的總集郭茂倩《樂府詩集》、洪邁《唐人萬首絕句》等書,第一句都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都作“舉頭望山月”。“看月光”變成“明月光”,見于清人的選本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沈德潛《唐詩別裁》;以后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連“望山月”也改成“望明月”了。這種改動為以后的唐詩選本(包括解放后的選本)所遵用。從版本發展過程看,恐怕原貌應是“看月光”“望山月”。只因清人這幾種選本特別《唐詩三百首》流行廣泛,所以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是“明月光”、“”望明月”了。我國過去的一些選本在選錄作品時,對某些詞語作一點小小改動,是屢見不鮮的。李白詩中,山月和故鄉似乎有著特殊的聯系。他在離開蜀地的旅途中,曾經寫了美麗的《峨眉山月歌》絕句。他晚年時,當送別一位蜀地僧人去長安時,又寫了一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七古。他愛故鄉,愛峨眉山月。因此,當他在異鄉靜夜看到明月越過某個山頂照射床前時,他想起了峨眉山月,想起了故鄉,是很自然的事情。清人把“看月”、“山月”兩處都改成“明月”,雖然不合原貌,但在藝術上的確勝一籌,這樣改動,使詩歌更含蓄有韻致,更帶有普遍性,為廣大讀者所喜愛和易于接受。何況,如上文所介紹,古代不少詩歌寫靜夜思鄉懷人,也都用“明月”,已經形成一種習慣了。《靜夜思》雖然不是一首人民口頭創作的,但它在流傳過程中受到改動,這種改動又為群眾所接受,其情況倒有些象口頭創作。我們不贊成現在編選本時再改動古人的詩,但得承認這一效果良好的既成事實。
《靜夜思》采用樂府詩體寫,被收入《樂府詩集》的新樂府辭。六朝樂府清商曲辭的吳聲歌曲和西曲歌中,包含著大量民歌,大抵是五言四句的短詩,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歌詠男女愛情。上舉《子夜秋歌》便是其中的一例。李白的一部分詩歌風格深受民歌影響,他的五絕受吳聲歌曲、西州曲歌影響尤為顯著。《靜夜思》、《越女詞》(五首)、《巴女詞》等作是其特出例子。今人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評《靜夜思》云:“絕去雕采,純出天真,猶是《子夜》民歌本色”。中肯地指出它的語言風格富有六朝民歌風味。全詩風格逼近南朝清商樂府小詩,只是不采用《子夜》、《讀曲》等舊題,而是自制新題,所以被收入新樂府辭。它雖是絕句,但不講究聲調平仄和上下句的黏對,也是民歌的一種本色。體現出純任自然、不假雕飾的古絕句本色。
本篇第一句第三句,不同版本在字句上有些差異。宋代以來的各種《李太白集》和較早的總集郭茂倩《樂府詩集》、洪邁《唐人萬首絕句》等書,第一句都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都作“舉頭望山月”。“看月光”變成“明月光”,見于清人的選本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沈德潛《唐詩別裁》;以后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連“望山月”也改成“望明月”了。這種改動為以后的唐詩選本(包括解放后的選本)所遵用。從版本發展過程看,恐怕原貌應是“看月光”“望山月”。只因清人這幾種選本特別《唐詩三百首》流行廣泛,所以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是“明月光”、“”望明月”了。我國過去的一些選本在選錄作品時,對某些詞語作一點小小改動,是屢見不鮮的。李白詩中,山月和故鄉似乎有著特殊的聯系。他在離開蜀地的旅途中,曾經寫了美麗的《峨眉山月歌》絕句。他晚年時,當送別一位蜀地僧人去長安時,又寫了一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七古。他愛故鄉,愛峨眉山月。因此,當他在異鄉靜夜看到明月越過某個山頂照射床前時,他想起了峨眉山月,想起了故鄉,是很自然的事情。清人把“看月”、“山月”兩處都改成“明月”,雖然不合原貌,但在藝術上的確勝一籌,這樣改動,使詩歌更含蓄有韻致,更帶有普遍性,為廣大讀者所喜愛和易于接受。何況,如上文所介紹,古代不少詩歌寫靜夜思鄉懷人,也都用“明月”,已經形成一種習慣了。《靜夜思》雖然不是一首人民口頭創作的,但它在流傳過程中受到改動,這種改動又為群眾所接受,其情況倒有些象口頭創作。我們不贊成現在編選本時再改動古人的詩,但得承認這一效果良好的既成事實。
《靜夜思》采用樂府詩體寫,被收入《樂府詩集》的新樂府辭。六朝樂府清商曲辭的吳聲歌曲和西曲歌中,包含著大量民歌,大抵是五言四句的短詩,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歌詠男女愛情。上舉《子夜秋歌》便是其中的一例。李白的一部分詩歌風格深受民歌影響,他的五絕受吳聲歌曲、西州曲歌影響尤為顯著。《靜夜思》、《越女詞》(五首)、《巴女詞》等作是其特出例子。今人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評《靜夜思》云:“絕去雕采,純出天真,猶是《子夜》民歌本色”。中肯地指出它的語言風格富有六朝民歌風味。全詩風格逼近南朝清商樂府小詩,只是不采用《子夜》、《讀曲》等舊題,而是自制新題,所以被收入新樂府辭。它雖是絕句,但不講究聲調平仄和上下句的黏對,也是民歌的一種本色。體現出純任自然、不假雕飾的古絕句本色。
上一篇:李白《春思》思婦詩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李白《丁都護歌》描寫勞動人民痛苦生活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