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父遷居洛州鞏縣(今河南鞏義)。高宗咸亨元年(670)舉進士,任隰城尉,武則天當權的永昌元年(689),杜審言曾在毗陵郡(今江蘇常州)江陰縣(今江蘇江陰)任縣丞、縣尉一類官職,累轉洛陽丞。曾任著作佐郎,俄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元年(705),因諂附張易之兄弟,被中宗流放嶺南,不久召還,授國子監(jiān)主簿,加修文館直學士。杜審言對近體詩之形成頗有貢獻,其孫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深受其影響。有集二卷,《全唐詩》錄其詩一卷。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晉陵”(今江蘇常州武進)即毗陵郡的屬縣。“陸丞”為晉陵縣丞,姓陸。他寫過一首題為《早春游望》的詩,杜審言特寫此詩和之。如前所說,寫作時間當在永昌元年(689)杜審言在江陰縣任職期間。
首聯(lián)寫在外地任職的人對異鄉(xiāng)的物候變化特別敏感。起句“獨有”兩字強調了這一點,因為本地人熟視無睹,對本地物候的變化可能就不那么敏感。“宦游人”指離開家在外地做官的人。次句“偏驚”兩字,強調了對物候變化的敏感程度特別強烈。開頭兩句高度概括了自己的切身生活體驗,顯得響亮有力。
二、三兩聯(lián)寫物候新在何處。三句寫大海上一輪旭日噴薄欲出,在曙光的照耀下,朝霞燦爛奪目。因為詩人長期生活在中原,所以對大海、海上日出、海霞都會感到特別新鮮。神話傳說中的青帝是位于東方的司春之神,而神州大地的東方是大海,是大海中日出的地方,而最早感受到陽光的就是云霞了。四句寫早春的梅花首先是在江南開放,而楊柳也是首先在江南變綠的,然后再將春色渡過長江帶到江北。一個“渡”字寫出了春天由江南到江北的步伐,極具創(chuàng)造性。詩人寫于常州的七律《大酺》有“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兩句,可見詩人對江南早春的梅花與柳葉特別喜歡。
五句寫溫暖的氣候催促黃鶯唱著美妙的歌聲。“淑氣”,溫暖的天氣,“黃鳥”即黃鶯。晉人陸機《悲哉行》說:“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也許杜審言受到了這兩句詩的啟發(fā)。六句寫晴朗的陽光使綠珋的顏色變得更加鮮明。“晴光”,晴朗的陽光。梁人江淹《詠美人春游》詩說:“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蘋。”顯然杜審言化用了這兩句詩。此詩頸聯(lián)寫春天溫暖的天氣與晴朗的陽光加快了動物與植物生長的速度,使它們都變得生氣勃勃。
尾聯(lián)扣題寫忽然聽到陸丞用古老的調子吟唱新作《早春游望》,引起了詩人思念故鄉(xiāng)的情緒,以至于要流下熱淚。“忽聞”表示意外,正是在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的情況下,被陸丞的《早春游望》勾起思鄉(xiāng)之情,所以能倍受感動。“古調”指古老的、彼此熟悉的調子,這樣才容易引起共鳴。“巾”,指抹眼淚的手巾。“沾巾”指眼淚沾濕了手帕。正因為詩人是在與中原早春的比較中寫江南早春的,所以在贊美江南物候新的同時,也就在懷念故鄉(xiāng)的早春了,所以在陸丞無意中觸動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時,這種思鄉(xiāng)之情也就難以克制了。
胡應麟《詩藪》內篇卷四說:“初唐五言律,杜審言《早春游望》、《秋宴臨津》、《登襄陽城》、《詠終南山》……皆氣象冠裳,句格鴻麗。初學必從此入門,庶不落小家窠臼。”又說:“初唐五言律,‘獨有宦游人,’第一。”可見此詩在唐代五言律詩發(fā)展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此外,此詩在煉字方面也成績突出,如前所說“獨”、“驚”、“渡”、“催”、“轉”、“忽”等字都用得非常好。
上一篇:張 謂《同王征君洞庭有懷》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杜 甫《和賈舍人早朝》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