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月下獨酌》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古詩賞析
原詩四首,這是第一首。
李白是一位具有遠大抱負的詩人。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理想的幻滅,詩人心中郁積了巨大的痛苦和憂憤。他常常借飲酒來排遣心中的苦悶,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寫花間月下,對酒當歌,表現了深沉的孤獨感。
詩一開始,便切入題旨:“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明月高懸的春夜,良辰美景深深吸引了詩人。他攜一壺美酒,來到花間,準備痛飲一番。然而,詩人構置的氛圍是單調而冷清的。“一壺酒”三字,已透出冷清之感;“獨酌”二字,無限潦倒;“無相親”重復言之,孤獨和惆悵的心緒躍然紙上。
首二句是“抑”,三、四兩句則是“揚”。
李白畢竟是一位曠達開朗的詩人,他突然異想天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詩人為了擺脫孤獨,邀請天空的明月、地上的身影,跟自己作伴,舉杯共飲,同患難,共悲歡。
但是,“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明月、影子畢竟是虛幻的朋友,明月不通人情,影子也不會飲酒,詩人不禁感到深深的遺憾。“既”字、“徒”字,感情色彩頗濃。詩人陶淵明《雜詩》云:“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此四句或受其啟發。李家瑞《停云閣詩話》評曰:“李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東坡喜其造句之工,屢用之。予讀《南史·沈慶之傳》,慶之謂人曰:‘我每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馬成二。’李詩殆本此。然慶之語不及李詩之妙耳。”孫洙《唐詩三百首》亦評曰:“月下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此時此刻,詩人李白無可奈何,沒有辦法,難道能讓春宵虛度嗎?
當然不能!詩人于是又說:“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在丑惡的現實面前,通過“行樂”來緩解、或暫時忘卻心中的郁悶。這雖然流露出詩人思想性格中的消極面,但我們不必過分苛責。這種“行樂”,與統治階級的“及時行樂”有著本質的區別。
接著四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詩中描繪了一幅形象生動的畫面:詩人既歌且舞,時醒時醉,都離不開月光和影子,“三人”依依情深,相親相知。
最后兩句:“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把想象引向高遠,整首詩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詩人真誠地與月、影相約,作那忘情之游,借美好的天國仙境來傾吐對人世間的憤恨和厭惡。“無情游”,因月與影都無感情,故稱無情游,與上文月、影不解人事相應。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所處現實的深切感受,通過寫處境的惡劣和自身的孤獨,表現了對現實的批判和否定,從而抒發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這首詩寫作者花間飲酒,表現了難遇知音的深沉的孤獨感,全詩實際上是李白的內心獨白。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有李白詩一貫的明朗豪放的風格。全詩想象豐富,構思奇妙。感情的抒發很有層次,由獨到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貫穿回環,起伏相間,極富曲折變化,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沈德潛《唐詩別裁》贊譽此詩為:“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
從詩題可見,“獨”、“月”、“酒”三字是全詩之關鍵,而其中“獨”字又是一篇之“詩眼”,李白的孤獨感在其《獨坐敬亭山》一詩中表現得亦很突出,可與此詩對讀互證。詩人一生喜“月”愛“酒”,創作了大量詠月詩、飲酒詩,這首詩既詠月又寫酒,且以“月”、“酒”襯“獨”,堪稱佳作。
上一篇: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抒發遷謫和去國之情
下一篇:李白《蘇臺覽古》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