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賈篤岐 【本書體例】
【原文】:
明明在下(1),赫赫在上(2)。天難忱斯(3),不易維王。天位殷適(4),使不挾四方(5)。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6)。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7),生此文王。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8)。厥德不回(9),以受方國(10)。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11)。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12),在渭之涘(13)。文王嘉止,大邦有子(14)。
大邦有子,天之妹(15),文定厥祥(16),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17)。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18),長子維行,篤生武王(19)。保右命爾,燮伐大商(20)。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于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21)。維師尚父(22),時維鷹揚。涼彼武王(23),肆伐大商(24),會朝清明!
【鑒賞】:
《大明》同《生民》、《公劉》、《綿》、《皇矣》等五篇,歷來被稱為周民族的史詩。是周的誕生、開創、發展到建國的歷史。五篇史詩從時間上看跨度較大,經歷了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兩個階段,因而觀念和內容彼此也迥然不同?!渡瘛?、《公劉》十分明顯地保留著作為原始文學的神話的重要特征。詩中所寫的后稷和公劉對于民族發展作出的重要貞獻,實際也反映了全體民族成員的才能、智慧。在《綿》、《皇矣》和《大明》中,雖然在某種程度還保留著這種特征,但更多的則是宣揚天命德化和奴隸主階級統治的神威,因而有明顯的說教色彩。
《大明》敘述周代奴隸主階級贊美文王、武王伐紂,占有天下的歷史事實。是一首較長的敘事詩。全詩共八章,可分三部分。第一章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寫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滅商是上帝的意志。第二至六章為第二部分,寫王季、文王由于行德事,天賜了美滿婚姻。七、八章為第三部分,寫武王與殷商的牧野之戰,推翻商朝。全詩突出體現了周人的哲學宗教思想。周滅商以后,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吸收商朝覆滅的歷史的教訓,一方面宣揚武王滅商是秉承天意、民應順之;另一方面強調進德修業,減輕人民的負擔,來緩和階級矛盾。
此詩描寫自王季至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的重要的歷史時期。期間,包括著很多重要歷史事件,僅《史記·周本紀》所記就有:王季時諸侯歸順,文王禮賢下士與伯夷叔齊的關系,及幽禁羑里推演周易,遇赦后伐大戎、密須,攻耆國、邗和崇侯虎以及武王伐紂。這首詩只述敘了其中的兩件事:一是王季、文王敬天行德和美滿婚姻;二是武王伐紂,天下清明。
其一,詩中不是單純地寫婚姻,而是通過婚姻宣揚天意。其二,在周人看來,夫妻之道是“王化之基”,周之所以代商而有天下,與王季、文王符合天意的婚姻有直接關系。“蓋周家奕世積功累仁,人悉知之。所寄者,歷代夫妻皆有盛德,以相輔助,并生圣嗣,所以為異。使非‘天作之合’,何能圣配相承不爽若是?故詩人命意,即從此著筆,歷敘其昏媾天成,有非人力所能為者?!?方玉潤《詩經原始》)方氏的話道出了此詩裁剪、立意的特點與周人哲學政治思想之間的關系。
牧野之戰是歷史上周人取得勝利的一次大會戰,也是周討商的最后一次戰役,詩歌對戰爭的描寫有其獨到的特點。詩最后兩章對周人軍威之盛、決戰之烈的描寫生動形象,氣勢雄壯,采取先抑后揚的藝術技巧。先寫敵人,“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焙唵蔚谋扔鳎瑢懗隽藬橙吮鄬V,氣勢洶洶的特點。寫對方,是為自己的勝利作鋪墊,為周人臨戰前的誓師創造一個緊張森嚴的環境。戰爭開始,武王在陣前宣誓,“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鏗鏘有力。發動進攻后,周人士氣旺盛,勇往直前:“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竭力描繪戰場廣大,聲勢不凡;軍車堅固,陣容威武;戰馬雄壯,沖鋒勇猛。寥寥數語,足以使人想象出千軍萬馬奮勇爭先的戰爭情景。尤其是在激烈廝殺的浩大場面中,突出了周軍將領姜尚,督率大軍,勇猛無畏。這一筆如同廣闊背景上的一個特寫鏡頭,給人以十分強烈的印象?!八练ゴ笊蹋瑫迕鳌?,既是對武王伐紂的贊美之辭,同時也給人一種無窮的回味,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語言生動,活脫精煉,是此詩的又一顯著特點。如“洋洋”、“煌煌”、“彭彭”幾個象聲詞,不但合乎音韻的節奏,而且順乎人們的心理活動的變化,恰當精到。又如“小心翼翼”、“天作之合”已做為成語固定下來。
上一篇:《大招》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大田》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