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古詩原文注釋與賞析
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①。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②,
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③。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④,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⑤,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fēng)定云墨色⑥,秋天漠漠向昏黑⑦。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⑧。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⑨。
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⑩,長夜沾濕何由徹[11]。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12],
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13]?
吾廬獨(dú)破受凍死亦足[14]!
【注釋】
①三重,三層。三,言其多。②江,指浣花溪。掛罥(juàn),掛結(jié)。③塘坳(ào),低洼積水處。④忍能,忍心這樣。盜賊,氣恨之詞。⑤呼不得,即呼喊不出聲來。⑥俄頃,頃刻,一會兒。⑦秋天,秋季的天空。漠漠,陰沉迷濛貌。向,接近。⑧惡臥,睡相不好,腳亂蹬,把被里子都蹬破了,所以說“踏里裂”。一說惡臥為不愿意睡。因?yàn)楸蛔酉耔F似的又硬又冷,小孩子睡在里面不舒服,把被里都蹬破了。⑨雨腳如麻,形容密雨如麻線一樣,不斷傾注。⑩喪亂,指安史之亂。[11]長夜沾濕,指茅屋整夜漏雨。徹,徹曉,天亮。何由徹,怎么挨到天亮?[12]庇(bì),遮護(hù)。寒士,貧寒之人。[13]突兀(wù),高聳貌。見,同“現(xiàn)”。[14]廬,茅舍,即指草堂。
【評析】
上元二年(761)秋八月,一場狂風(fēng)卷去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夜來又降大雨,床頭屋漏,難以棲身。其起句,即如飄風(fēng)之筆,疾卷了當(dāng)。之后描述了這種不幸,但更使他憂慮的是戰(zhàn)亂以來和他遭受同樣苦難的人民。于是以浪漫主義的情懷,幻想眼前出現(xiàn)千萬間廣廈,“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結(jié)句仍一筆兜轉(zhuǎn),又復(fù)飄忽如風(fēng),表現(xiàn)其“己饑己溺”的仁者情懷。這種崇高的精神,在當(dāng)時難能可貴,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白居易《新制布裘》、王安石《杜甫畫像》,都體現(xiàn)了這種推己及人的思想。
上一篇:杜甫《野望》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
下一篇:杜甫《進(jìn)艇》古詩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