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野望》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萬里橋②。
海內風塵諸弟隔③,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④,未有涓埃答圣朝⑤。
跨馬出郊時極目⑥,不堪人事日蕭條⑦。
【注釋】
①西山,今名雪寶頂、雪欄山,在四川省松潘縣,為岷山主峰。因山頂終年積雪,故稱雪嶺、雪山。又因在成都西,故又稱西山、西嶺。三城,指松州(今四川松潘)、維州(今四川理縣西)、保州(今理縣新保關西北)。因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戍守。廣德元年(763),吐蕃攻陷三城,杜甫作《西山三首》,其二云:“辛苦三城戍,長防萬里秋。”②清江,指錦江。萬里橋,在今成都市南,架錦江上,相傳諸葛亮送費祎赴吳,云“萬里之行,始于此橋”而得名。③風塵,指戰(zhàn)亂。諸弟,杜甫有四弟:穎、觀、豐、占。時只占隨身邊。④遲暮,指年老,杜甫時年五十。多病,杜甫曾患肺病、瘧疾、頭風等癥,故云。“供”字沉痛,意謂遲暮之身尚思為國效力,豈意只供多病之用!⑤涓,細流。埃,微塵。圣朝,稱頌當朝。意謂自己對國家沒有微末貢獻。⑥極目,縱目遠望。⑦人事,世事。時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于調役,朝廷不恤,故有人事蕭條之嘆。
【評析】
上元二年(761)居成都時作。題為“野望”,但重點不在野望之景,而在野望所感,思弟哀己,憂國傷民,杜甫真是無時無地不在憂國憂民也。上四,野望感懷,思家之念。下四,野望撫時,憂國之情。起用對偶,對仗亦工,但前人亦指出前四句第五字皆數目相犯,學者宜忌。
上一篇: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
下一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古詩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