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竹外桃花三兩枝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惠崇春江曉景》
記得小時候,家里有一把折紙扇,扇面上畫的是幾根翠竹掩映著三兩枝桃花,翠竹根下是冒著尖尖蘆芽的蔞蒿,有一對野鴨舒展著雙蹼,在一江蕩漾的春水中游弋?????????????????????????????。那是一幅水彩畫,淡淡的幾筆線條,就將畫面勾勒得栩栩如生。畫的左上角還有一首題詩,寫的就是蘇軾這首《惠崇春江曉景》。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蘇軾的詩,盡管當時詩中的字我還沒認全,但那幅清新優(yōu)美的畫面,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致我迫不及待地要背下那首詩。《惠崇春江曉景》是一首著名的題畫詩。年少的我并沒懂得這首詩的妙處,長大后才體會到一句“春江水暖鴨先知”是多么美妙傳神,因為畫家沒法畫出水溫冷暖,但整個畫面卻因這句詩而更加富有情趣。
更為高妙的是,蘇軾用富有幽默感的想象看到了畫外的意境。他用畫上并沒有的“河豚欲上”來點染初春的氣息,深化畫中的意境。如果說惠崇的畫是“畫中有詩”的話,那么蘇軾的這首詩便是“詩中有畫”了。
我想,讀到這首詩的時候,許多人一定和我一樣,會不自覺地莞爾一笑。是呀,有誰會拒絕春光的美好?我們在讀著詩的同時,心就已經被春光爛漫開來了。
惠崇是蘇軾的好友,善畫鵝雁鷺鷥、寒汀遠渚等小景。可惜畫已不傳。倒是蘇軾,他用這首題畫詩復活了惠崇,同時也復活了惠崇的畫作。“知人論詩”,這首詩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繼而復出登州時所作。一年前的蘇軾還在流放地黃州自耕,處于人生的低谷,他原本想“烏臺詩案”能保住性命已算萬幸,哪敢奢望能夠復出?而這次命運出現的轉機,讓蘇軾重新燃起了希望。所以,惠崇這幅再普通不過的畫,在蘇軾的眼中卻充滿了生機。
是呀,春天來了,萬象更新,國家也政局急轉,改元在即。朝政新替,這不正是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大好時機嗎?整首詩淺顯易懂,明白如話,蘊含了詩人命運改變之時“只能意會”的欣喜之情。即便是不識字的人,聽了這首詩,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歡欣快樂。
能夠做到“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人,除了王維就是蘇軾。王維能詩善畫通音律,那么蘇軾更是文藝全才。他除了詩文著稱于世,其書法和繪畫造詣也是登峰造極。我們常說,這樣的人是千年難遇的天才,然而天才的造就也都有后天因素的。
蘇軾有嚴父慈母,所以他從小就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所有偉大不朽的人物,都有個了不起的母親,蘇軾也不例外。
蘇軾的母親程夫人出自書香門第,因而蘇軾的母親知書識禮,能夠給他很好的啟蒙教育。《宋史·蘇軾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蘇軾十來歲時,他的母親教她讀《后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因查辦貪官污吏鐵面無私而遭人陷害。他被判處極刑。臨刑前范滂與母親訣別,他說:“我對不起您,我就要跟隨父親到九泉之下,以后只能靠弟弟為您盡孝了。生者和死者各得其所,只求您放下難以割舍的親情,不要悲傷。”范滂的母親深明大義,對他說:“你今天能夠與忠義之臣齊名,死有何憾?既然享有美名,又要求得富貴長壽,豈能雙全?我支持你為理想和正義舍棄生命。”
蘇軾讀了這個故事,感慨萬千,他激動地站起來問母親:“如果我也要做范滂這樣的人,您同意嗎?”蘇軾的母親平靜地答道:“如果你能做范滂,我難道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蘇軾一生光明磊落,愛憎分明,即便是遭遇萬難,也百折不回。我想,這與他母親對他的教育有很大關系。正是因為蘇軾有一個深明大義的母親,給了他潛移默化的熏陶,才能形成他令人崇拜的人格魅力。
蘇軾因為正直屢遭當權派的排擠,即便是在貶謫途中貧困加身,也還能夠做到仗義疏財。他的這種個性形成,應該和母親的仁慈善良有關系。蘇軾家的庭院里種滿了各式各樣的草木,引來很多小鳥棲息筑巢。他母親擔心孩子們調皮,會傷害小鳥,于是下令嚴禁捕鳥。有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蘇軾家的鳥兒于是越來越多。蘇家兄弟和他們的小伙伴們常常圍在鳥窩邊,他們逗弄小鳥,給他們喂食。蘇軾的《異鵲》詩中有童年這段往事的場景描寫: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家有五畝園,么鳳集桐花。
是時烏與鵲,巢可俯拏。
憶我與諸兒,飼食觀群呀。
一個對鳥禽動物都有著無比愛心的人,一定是個善良的人。只有心存良善的人,他的作品才會表現出寬厚、仁慈、博大?????????????????????????????。蘇軾的作品正是因為具有這樣的美好品質,才會博得人們的喜愛,以致流傳千年不衰。
一個杰出的文人,光有豐富的精神世界還不夠,還必須要有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也才能讓他的思想情感與世長存。慈母給了蘇軾豐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嚴父則培養(yǎng)了蘇軾扎實的文化功底。
蘇軾晚年曾做過一個夢,他夢見了小時候父親監(jiān)督自己讀書的情景。他在《夜夢》詩中寫道:
夜夢嬉游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
計功當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莊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釣魚。
我生紛紛嬰百緣,氣固多習獨此偏。
棄書事君四十年,仕不顧劉書繞纏。
自視汝與丘孰賢,易韋三絕猶然仙。
如我當以犀革編。
蘇軾在詩中寫了自己小時候因為貪玩而沒有完成學習任務的事。他因為擔心父親檢查作業(yè),就提心吊膽心里不踏實,感覺自己像嘴里掛了魚鉤的小魚一樣焦慮不安。
蘇軾晚年被貶謫海南島,過著清苦艱辛的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夢到小時候讀書的事,可見父親嚴格教導給他的印象之深。
除了父母悉心教導之外,蘇軾還是個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的人。他曾經將一百卷的《漢書》手抄三遍,一遍近七十五萬字。這得要多大的決心和毅力呀!正是下了如此深的功夫,蘇軾才能夠將很多典籍倒背如流。
蘇軾曾是皇帝的機要秘書,為皇家起草詔書。明朝人姜南在《風月堂雜識》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洪邁做翰林苑待詔。有一天洪邁為皇帝草擬詔書,那天從早到晚竟然寫了二十多篇,非常忙碌。完事后他問身邊的太監(jiān):“當年蘇東坡蘇學士,都說筆頭快,也有這么快嗎?”那個太監(jiān)點點頭說:“蘇學士敏捷,也就這么快了。不過他寫詔書時,從來不像您要翻這么多典籍。”這個小故事說明蘇東坡之所以用典自如,信手拈來,那是有很深的文化功底的呀。
蘇軾除了勤奮學習,他還擅長學習。他發(fā)明了八面受敵讀書法,也就是將書分主題閱讀。這樣,每讀一次都圍繞一個中心通讀,讀幾遍就相當于讀了幾本不同的書。這樣一來,一本書還有什么理由讀不懂、讀不透呢?
正是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自身又聰明勤奮,才造就了一代天才。這難道不能給我們今天的教育以啟示嗎?
因此,我們在贊嘆某人是天才的時候,應該想到別人一定是付出了常人看不見的努力。就像我們今天再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當我們?yōu)樗牟湃A所折服時,應該想到蘇軾之所以如此才華橫溢,是因為他的心中藏有萬卷書呀。
上一篇:品讀蘇東坡之王長官: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下一篇:品讀蘇東坡之惠州:不辭長作嶺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