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
志南
名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導讀】
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宋代《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云:‘南詩清麗有余,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p>
【原詩】
古木陰中系短篷①,杖藜扶我過橋東②。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注釋】
①短篷:小船。篷是船帆,這里代指船。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稈直立,年久的可做拐杖。
【譯詩】
在古樹的濃陰下系好了船篷,
拄著藜杖我慢慢地走過橋東。
沾濕衣裳的是杏花上的春雨,
吹拂人面的是楊柳下的暖風。
【賞析】
這首小詩寫的是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
詩的首句就交代了一個極其美好的自然環境:一條彎彎的小河蜿蜒于樹林之中,在長有參天古木的岸邊,詩人系好了船篷,然后上岸春游。第二句“杖藜扶我過橋東”是寫詩人拄杖行走,詩中卻說“杖藜扶我”,這是將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而行。古詩里的“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東風專指春風,如李煜“小樓昨夜又東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增加了詩意。詩的后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于畫面美。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相似。“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系起來?!罢匆掠麧瘛?,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摹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多么愜意的春日遠足!
“古木”、“短篷”、“小橋”、“杏花雨”、“楊柳風”,再加上拄著藜杖漫游的僧人……讀這首詩,就像欣賞一幀中國古代的文人畫。畫面很雅,很古樸,很有意味。尤其“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兩句,語言生動,對仗工整,將視覺、觸覺、感覺融合在一起,準確精練地表現了春天杏花盛開、小雨紛紛、楊柳飄舞、東風和暖的美麗而宜人的景象,是傳世的名句。
上一篇: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詩詞原文賞析|名句解讀
下一篇: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其三)》詩詞原文賞析|名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