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不是渠
洞山良價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
《指月錄》卷十六頁二七七
【白話新唱】
(洞山良價走過水邊看到倒影,大悟!)
千萬不要向外尋找,越向外找
與“真正的我”距離越遙遠
我今天獨自走自己的路
反而處處見到“真正的我”
我終于明白
“真正的我”就是我
但我不是“真正的我”
我只是“真正的我”的一部分
就是這樣去領(lǐng)悟
才能契入諸法實相
【分析與鑒賞】
洞山良價有了初步的開悟體驗后,就要離去了。臨行前,他問云巖曇晟:“如果以后和尚過世了,有人說他可以為你畫出你的真面目,那么,要怎么回答他呢?”
這個問題的真正意思是:“如果有人問什么是佛性,要怎么回答呢?”
云巖曇晟沉默良久,才說:“這個就是了!”
這個回答,使洞山良價沉吟不語。
云巖曇晟說:“要承當開悟,必須特別謹慎!”
這時候,洞山良價的內(nèi)心對“什么是道”又起了更深一層的疑惑。
然后他還是離開師父,這個答案得靠自己去找了!
結(jié)果,他在水邊見到自己的倒影,終于恍然大悟!就寫下這首偈子。
在還沒開悟以前,對“真正的我”(或曰佛性)尚未親切體驗,所以到處找,都找不到。就好像我們與陌生人約會,如果事先沒問清楚對方的長相,即使他站在面前,我們也不知道他就是所要找的人。
可是等到親自體驗到了,這時候,到處都看到佛性的蹤跡。“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正是這個意思。
真正的我,與平常人所意識到的自我相比,等于是像大海與一滴水,“他”的存在廣大浩瀚!所以說:“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可是開悟以后,我與真我之間已產(chǎn)生緊密聯(lián)系,我與真我既是融合為一,也是互相獨立。
如果把人比喻為漂泊異鄉(xiāng)的流浪漢,那么,未開悟的人是那業(yè)已遺忘歸鄉(xiāng)路的迷糊蟲,開悟的人是知道怎么回家、也隨時能回家;而悟境深徹的人,則是“處處無家處處家”!
上一篇:慈受懷深《家中四威儀之二》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
下一篇:北澗居簡《拍手驚他不肯飛》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