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題解】
選自《李太白全集》。這首詩題作《送友人》,沒有標明送別的對象,詩中送別的地點,也未具體指明,贈別詩一般常見的內容,如與友人交往中難以忘懷的往事,友人為何離去,去哪里,做什么等等,也都未作涉及。這樣處理,和題目只標《送友人》是一致的。那位朋友在當時有何難言之隱,我們已無法弄清楚。但一首贈別詩撇開了上述具體內容,要寫得深刻感人,難度很大,很容易流于空乏無力。但難中見高手,李白把這個難題處理得是如此得心應手,說明他畢竟是一位素養高深的大詩人。
【解讀】
全詩八句,分四聯。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青蔥蔥的山巒在城北橫臥,白亮明凈的河水從城東繞過。〕
首句,落筆寫“山”。寫山用一“青”字點染,便喚起了讀者對于山林豐茂,郁郁蔥蔥之貌的聯想。“橫北郭”,即“橫郭北”的倒裝,交代了“青山”與“郭”的方位,山在城郭之北。一個“橫”字,畫出了山的形態,是橫臥,而不是孤聳,東西橫列,山脈綿延,似碧濤起伏。這句,雖著筆寫“山”,但意在托“郭”,襯出了“郭”以“青山”為伴的情狀。這一城郭,背依著青山,在蔥蘢的山巒懷抱之中。
次句,著筆寫“水”,與上句構成山水對寫。寫水用一“白”字點畫,便喚起了讀者對于河水明凈白亮,澄清見底,在麗日映照下波光粼粼之狀的聯想。“繞東城”,即“繞城東”的倒置,點明了“白水”與“城”的方位,水在城郭之東。一個“繞”字,繪出了水的狀貌,是長繞,是南北縱貫,水流潺潺,似長帶。此句,雖著墨寫“水”,但意在托“城”,寫出了“城”傍“白水”,以“白水”為伴。這一城郭,坐落在背依明山傍繞秀水的優美環境之中。
這兩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整的對偶句,別開生面。畫面“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態,“繞”字描繪“白水”的動姿,描畫出一幅遼闊秀麗的圖景。
首聯,寫景色如畫的送別之地。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你我在此一旦分手,你的遠行就像蓬草一樣飄蕩無定。〕
此句雖平實,卻很值得推敲,主要寫“為別”,即作別。“為別”扣緊了題意,扣到了“送別友人”,或“送友人作別”上。在何處“為別”?在“此地”,指代北依“青山”,東傍“白水”的城郭。賞詩到此,讀者才漸漸地領悟到詩人在前兩句為什么做如此鋪排,既不讓被送的“友人”出場,也不叫“送者”露面,先來了一聯“青山”、“白水”、“城郭”的環境描寫,原來是在渲染“別地”的優美,以烘托美好的友情,反襯離別的傷感。“此地”是如此的美好,但朋友二人就在此話別,友人即將遠離它了,怎不令人依依難舍呢?“一”字,用得很有情味,“一經”作別,“一旦”分手,巧妙地傳達出了離人實不忍別的依戀之情。
那么,在“此地”“為別”的友人,在送行的詩人的心目中是一種怎樣的形象呢?作別之后,友人將去何方?將要“萬里征”。“征”,即遠行。此行多遠?萬里之遙。到天涯,到海角,飄忽不定,到異鄉去做異客,那里人地兩生,舉目無親,孤單無依,遠離了友人,失去了友誼的溫暖,生活冷冷清清,心境凄凄慘慘。所以,詩人寫友人的遠行,想到友人獨往的形象,突出了一個“孤”字,匠心獨運地巧以“孤蓬”作比,便將漂泊他鄉行跡無定的客子的孤獨身影、孤凄心情,刻畫得形象生動。被送的“友人”,面臨著如此處境,送行的詩人,此時此刻,又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詩人對于友人別后跋涉萬里,旅途的孤苦寄予深深的同情,表達了對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關懷。當然,與此同時,也襯托出了朋友之間未別之前團聚的溫暖與歡樂。
頷聯,寫詩人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天空的隨風飄浮的白云呵,你應該知道游子的煩亂的心緒;徐徐而下的夕陽呵,你應該理解我送別的深情。〕
上句,側重寫“游子意”。“游子”,離家遠游的人,這里指“友人”。“意”,即心意。此時,即將遠行的游子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是回憶在“此地”生活的溫暖,朋友的往來,事業的成就呢?還是在想象未來,猜想面對著的“萬里征”程,是平坦的,還是坎坷的;猜想未來的生活中,是充滿著暖春的麗日和風,還是堵塞著嚴冬的寒雪堅冰;是處處友人在,還是豺狼當道行呢?他什么都在想,因為游子此去,目標不明,打算未定。他想到光明,暖上心間,想到陰暗,冷襲心頭。此時的游子之意啊,就這樣明明暗暗,冷冷暖暖,翻覆不常。這心情,被送的“友人”是正在經歷著,送行的詩人也曾經經歷過。朋友二人心心相印,心境是相同的。這時詩人舉首望天上一抹白云,隨風飄浮,引起了巧妙的聯想,這多像行蹤不定游子的煩亂不安的心緒呵,便以“浮云”喻游子的心意,構思成了這一詩句。“游子意”是抽象的,天上的“浮云”是形象的;“游子”的心情是難以表述的,“浮云”的示意是明確的。把抽象化為具體,將費解化為通曉,此即是詩人的高超藝術表現能力。
上句著重寫“友人”,下句著重寫“故人”,寫“故人情”,寫送者的心情。“故人”,老朋友,此指詩人李白。此時,送行者是懷有一種怎樣的心情?詩人想到素日往來甚密,共飲共餐,志相同情相通的密友,即將遠離了自己,怎不感到莫名的寂寞,并由此而生對友人的無限眷戀之情呢?詩人想到朝夕與共的知友,此行非近,征程萬里,隔水萬道,隔山萬重,欲想重逢,實是萬難。想到這些,更是痛感惋惜,實不忍別。詩人想到“友人”,此去孤身,旅途怎樣,身體如何,想到這里,更為惦念、不安。這時,被友情所沖擊,被離情所折磨的詩人,看到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自然引起了聯想,這送別友人的心情呵,與落日又何其相似,落日依戀著大地山河,不愿離去;山河大地愛戀著落日,不忍離別。落日對人,人對落日,似乎都有一種不舍之情。但既是“落日”,終究要落,朋友最終要別的。這樣,詩人用“落日”依山,不忍告別大地,喻友人臨別依依,表現得情真意摯,含蓄深沉。在這山明水秀、紅日夕照的背景之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難分,引起了讀者強烈的共鳴與巨大的感情震動。
頸聯,從友人與詩人兩方面來寫離別的深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從這里揮手送別,只聽見那離群登程之馬蕭蕭而鳴。〕
“揮手自茲去”這句的詩眼是“去”。誰去?詩人送“友人”而去。在何處送別?在“茲”。“茲”,即此,扣緊了上文的“此地”,指代詩的首聯描寫的送別之地,自然地照應了“青山”、“白水”之句。怎樣而“去”?“揮手”而去。詩人送友人,一程又一程,邊送邊談,邊談邊送,千句叮嚀,萬句囑咐,話有盡,意無窮,兩行仍然并肩緩轡,不愿離分。但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時此地此境,惜別之情到達了頂峰,心情更為激動。“友人”跨鞍上馬,踏上征途,將心一橫,揮手而去,但又不時回顧,頻頻揮手道別,以表欲言難言之意。詩人自然予以還禮,長時間地“揮手”致意。送別“揮手”,是一種特殊的手勢“語言”,一種無聲的“語言”。但“此時無聲勝有聲”,此時無聲更有情,表現了朋友二人難分難離的深情。
前句主要寫“人”,這句主要寫“馬”,寫“馬鳴”。馬怎樣鳴?“蕭蕭”而鳴。這句的意序為“班馬蕭蕭鳴”,詩人將象聲詞“蕭蕭”前置,將“馬鳴”后置,一是為了詩歌押韻的需要;二是為了突出馬的長鳴,渲染分離時依戀難舍的惆悵之情與悲涼的氣氛。詩的第三至第七句,都在正面寫人,寫即行與送行之人。詩的最末一句,從旁渲染一筆,卻來寫馬,寫離群登程之馬。馬也似通人意,被主人的傷別,被詩人的熱情相送所感,發出了不忍別離的長鳴。詩人是借登程之馬的“蕭蕭”之鳴,寄托他與友人的深情。表面上寫馬,實際上是寫人的離情,馬尚如此,何況情誼深厚的友人呢?詩人在“茲”,對著騎馬遠去的朋友,揮手目送,一直目送到“班馬”無影,“蕭蕭”無聲……詩到此戛然而止,使讀者思潮起伏,余情未盡,留下了多少回味的余地。
尾聯寫友人別去的場景,情意更切。
【綜述】
這是一首送別詩,寫送別友人的情景,如在目前,詩人與友人辭行,情意綿綿,動人心魄,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真摯情誼。
詩題《送友人》,句句緊扣“送”、“友”二字寫來,首聯扣緊“送”字,寫送別之地;頷聯扣著“友”字,從送行者的角度寫對友人的關切深情;頸聯上句寫友人臨別的心境,下句寫詩人臨別的心情,也全圍繞“友”字著筆;尾聯既扣“送”字,也沖“友”字寫出,友情達到了高峰,離情也到達了極點。全詩以“送”、“友”二字串起,譜成了一支動人的友誼之歌,感人的離別之曲。
讀這首詩可注意以下幾點:
寫景襯托惜別之情。如首聯描寫“別地”的背依明山傍繞秀水的環境之美,烘托了美好的友情,反襯了別離的傷感,更表現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真摯情感。自然美與人情美互襯互映,寫得有色有情。
就景取喻,比喻貼切,形象生動,新穎別致。如頸聯中“浮云”、“落日”比喻的成功運用,把離情別緒表現得形象生動,而語言又不淺露,含蓄不盡,給讀者留下以想象的余地。
對仗工整,節奏明快,富有韻律美。首聯與頸聯四句最典型,如“浮云”對“落日”,“游子意”與“故人情”相對偶,等等。
上一篇:李白《夜宿山寺》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李白《望天門山》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