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
李白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題解】
選自《李太白集》。《行路難》原是古樂府曲名。《行路難》共三首,此為第一首。
李白長安三年,雖在政治上遭到了失敗,但他認識了統治集團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便以《行路難》這一傳統題目,創作了這組詩。抒發了他滿腔的憤懣之情,表達了“世路艱難”的主旨,是李詩中最能體現詩人思想性格及其詩歌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解讀】
全詩十二句,詩意發展分三層。
第一層,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遺棄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閃光的金杯斟滿昂貴的美酒,華貴的玉盤盛著精美的菜肴,價值萬錢。〕
第一句,主要寫“酒”。酒是“美酒”,是每斗價值“十千”錢的名貴的酒。因為是名貴的酒,所以用“金樽”,用閃光的金杯盛著。
第二句,主要寫“羞”,同“饈”,即菜。饈是“珍羞”,是每盤價值“萬錢”的精美的菜肴。因為是珍貴的佳肴,所以用華貴的“玉盤”盛著。
“金樽”與“玉盤”對仗,是寫其器皿之華貴;“美酒”與“珍羞”對偶,是寫其酒、肴美好誘人;“斗十千”與“直萬錢”相對,是寫其價值之昂貴,這樣形成了工整的對仗,增添了詩歌的格律美。“十千”與“萬錢”都有夸張的意味,極言“美酒”與“珍羞”的昂貴,鋪陳描寫出了一桌豐盛的酒宴。
這兩句,側重寫實。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我放下酒杯,扔下筷子,沒有進食的欲望;抽出寶劍環視四周,心中感到茫然惆悵。〕
“停杯投筯不能食”,酒是“美酒”,本來可以開懷痛飲了,但詩人“停杯”,不能飲;肴雖是“珍羞”,但詩人“投筯”,“不能食”。李白本來能酒善詩,豪飲成性,正如杜甫所說“李白一斗詩百篇”,而今在這餞行的宴會上,在朋友的一片盛情之下,應該是“一飲三百杯”的。但為什么面對美酒佳肴,毫無酒興,反而煩躁地推開酒杯,扔下筷子,這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李白受召來到長安,為的是實現自己的宏大抱負,為國為民建立功業。但如今不僅他的才華得不到施展,他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反遭奸邪讒毀,反受權貴排擠,他怎能不“停杯投筯”呢?這里,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煩亂苦悶的心情。
“拔劍四顧心茫然”,李白為何猛然離開座席,“拔劍”而起?“拔劍”象征著什么?“劍”字在古典詩詞中往往是理想與抱負的象征,文人失意,常以“出劍無成”表現,是一種發泄感情的動作。詩人舉目“四顧”,向四面環視一下,看一看黑暗的現實,看一看擺在眼前艱難的“世路”,是一種迷惘徘徊的心理寫照。“心茫然”,寫出詩人遭到排斥,一時無所是從,心中感到無限苦悶、失意、悵然若失的心情。
以上兩句,側重寫詩人對現實的態度。
第一層,通過“停杯”、“投筯”、“拔劍”、“四顧”四種連貫性動作的描寫,生動地刻畫出了詩人的憤懣、孤傲的形象,表達了詩人的政治失意,壯志難酬,功業未成,抑郁憤慨之情。聯系詩人的政治遭遇,這惆悵是來源于現實的黑暗,矛頭是指向腐朽的當權者的。
接著以下兩句,緊承“心茫然”而來,正面寫“行路難”。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我想渡黃河,但冰封河面,難以橫渡;我想登太行山,但紛飛大雪掩埋了路途,實難攀。〕
“欲渡黃河冰塞川”,可以緊縮為“渡河河塞”,難以橫渡,此路難行。渡河,為什么寫“欲渡黃河”?是取黃河為河之典型,代表所有的河。九曲黃河,是冰封河面,堅冰堵塞了河道,舟楫不通。
“將登太行雪滿山”,可凝縮為“登山路絕”,難以攀登,此路難行。登山,為什么寫“將登太行”?是取太行為山之典型,代表所有的山。太行山脈,在今山西和河北西部,河南北部一帶。太行高峰,是大雪紛飛,雪掩路途,人馬寸步難行。
“欲”與“將”,在此同義。“欲渡”、“將登”都是揣想之詞,不能把詩看得太實了,是表現詩人在極度苦悶、無所去從的心情下,感情的縱橫馳騁。“冰塞川”與“雪滿山”也并非實指,具有比興的意味,表面寫惡劣的天氣,實際上象征險惡的政治氣候與政治環境,暗喻詩人政治道路的艱難險阻。小人得志,奸邪當道,上層社會的黑暗勢力,壓抑著忠良,堵塞著有志有才之士的進身道路。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李白,得不到皇帝的信用,被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這兩句詩是對唐王朝昏暗政治的形象的概括,表現出作者對時政的憤恨與譴責。它既說明了“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原因,同時也為下文的“行路難”設下了伏筆。所以,詩的這兩行是貫聯前后的“針線”之筆。
這兩句詩,寫詩人對現實的清醒的認識。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閑時,我在清溪上垂釣消遣,似乎像呂尚那樣遇到了周文王。忽然間,又夢到自己像伊尹一樣遇到了商湯王,受聘做官。〕
“閑來垂釣碧溪上”,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詩人一時產生了消極思想。“閑來”一詞用得極有意味,詩人從此走出唐都長安,離開上層社會,擺脫斗爭旋渦,大有輕松悠閑之感。從此,他可以閑居無事,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地到清溪邊垂竿釣魚了。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理想的火花鼓舞著他,他絕不走退隱的道路。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起那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呂尚。便引用了“垂釣碧溪”的典故,表現了他懷才不遇,但仍抱有期待明主賞識,希望有朝一日得到重用,成就一番大業。據說,呂尚(姜太公)九十歲未得志時,垂釣于磻溪(今陜西寶雞市東南),偶遇周文王姬昌外出打獵,立時被賞識,以車載回重用。后來,呂尚輔佐武王姬發伐紂,建立周朝,成了周朝的開國元勛。后人便用“垂釣碧溪”表示隱居待時。
“忽復乘舟夢日邊”,即“夢于日邊乘舟”。“忽復”,“忽然又”的意思,反映了詩人思維的跳躍,想象的豐富與多變。詩人在此引用“乘舟夢日”的典故,意在自比,相信被君王重用的一天終會到來。據說,商朝開國元老伊尹,原是一位廚師,很有才干。一天,他夢見自己乘船經過太陽旁邊,次日早上恰好商湯派人來請他做官。“日”字,在此代表帝都,或象征天子。“夢日邊”,即希望重歸皇帝的身邊,得到重用,一展自己的偉大抱負,為國家出力。
詩人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增強了信心。
以上兩句,側重寫詩人在幻想中的追求,表現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情緒,但主導面還是積極上進的。
第二層,通過“渡河”、“登山”、“垂釣”、“夢日”的描寫,刻畫了詩人面對艱險黑暗的世路,上下求索的執著形象,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和獻身正義事業堅持理想、積極求索的精神。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世事艱險啊,行路艱難!岔路太多,如今我該置身何處,投足哪條?〕
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強了詩人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又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
“行路難!行路難!”是“冰塞川”、“雪滿山”的自然歸結。渡河河塞,行路難;登山路絕,行路難。這在詩歌中叫“反復”,在音樂中叫“復唱”,起強調突出“世路艱難”的作用,是對黑暗社會的控訴。“行路難”扣緊了詩題,揭示了題旨,是統領全篇的“詩眼”。
詩人在離宴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感慨地喊出:“多歧路,今安在?”這是詩人聯想到自身遭遇而發出的感嘆:曲折的路,坎坷的路,險惡的路是這么多,我正徘徊在岔路口,我將選擇哪條路,走向何方呢?平坦的路,光明的路,理想的路又在哪里?這是詩人的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反復。詩寫至此,忽然變換句法,由七字句轉換為三字句,節拍短促,音調激昂,充分地表現了詩人的憤慨之情,將詩歌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今安在”一句設問,極其自然地引起了下文。
這兩句,反復強調現實之路的艱險。
但是,自信而又倔強的李白,絕不愿在宴會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徘徊的苦悶,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堅信自己的才能一定能施展,理想一定要實現。于是情緒激昂,響亮地喊出了: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相信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那一天終會到來,到那時,我要高掛船帆,橫渡大海,理想定實現。〕
“長風破浪會有時”,詩人堅信“會有時”。“會”,定會,當。“時”,時機。施展才能,實現理想的時機。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是什么?是“長風破浪”之路。“長風”前省一動詞“乘”字,即“乘長風”。“破”字后省“萬里”,即“破萬里浪”。“長風”,即遠風,勁風。一個“長”字,表現了征程之長遠。“萬里浪”,表明了征途中險阻重重。這里,詩人引用“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典故,表現了他對未來充滿了樂觀的情緒與自信力,相信自己的才能終究會得到施展,堅信自己的偉大理想終究會得到實現。《宋書·宗愨傳》記載:南朝劉宋名將宗愨少年時,叔父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此句,即由此而來。
“直掛云帆濟滄海”,緊承前句寫來,是上句的補寫。怎樣“乘長風”?“直掛云帆”乘長風。“直”,徑直。“云帆”,高聳入云的船帆,或如白云的船帆。“濟”,渡。“滄海”,泛指大海。“直掛”,表現了詩人揚帆遠航,一展宏圖的豪情和乘風破浪奮勇前進的信念。怎樣“濟滄海”?揚起白云般的征帆,乘著長風,駕著理想之舟,劈開萬頃波,斬斷萬里浪,沖破重重險阻,駛向廣闊的大海,到達理想的彼岸,實現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
以上兩句詩,側重寫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是詩人對光明前途的展望,是戰勝苦悶之后的勝利呼喚,把詩的思想境界推向了高峰。
第三層,表現了詩人雖處逆境,而不屈服,不消極,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對理想熱烈追求的樂觀進取精神,和實現政治理想的愿望和信心。
【綜述】
詩人抒寫了對遭受權貴排擠,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憤慨,反映了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發出了“世道艱難”的感嘆,表達了對昏暗政治的抗議,表現了他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
詩的想象豐富、奇妙,開闊了詩的意境,豐富了詩的畫面,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飛騰,馳騁,超越了時空;飛到冰封的黃河,又到雪蓋的太行,慨嘆前程的艱難;來到垂釣的碧溪,又到夢中的日邊,點燃起希望之火;忽又從理想中返回到現實,嘆世路的艱險;忽又揚起理想的“云帆”,劈波斬浪,橫渡滄海,駛向理想的彼岸,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境界。詩人以多彩的筆,繪出了冰川、雪山、碧溪、紅日、白帆、滄海,一幅幅絢麗的畫面,將詩情注入畫面之中,將詩意寄寓在形象之中,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這樣,現實與理想沖突,兩相交錯發展。詩的感情奔放無拘,格調激昂慷慨,猶如長江大河,奔騰呼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詩深刻地揭示了作者的失望、希望與追求。通過感情的起伏變化,顯示了黑暗的政治對詩人的理想的阻遏,反映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不平,表現了詩人的自信和他對理想的追求,展示了詩人在苦悶中掙脫出來的精神力量和進取精神。
恰當地運用典故,擴大了詩的容量,豐富了詩的內涵,增強了詩的形象性,提高了詩的表現力。詩人將呂尚垂釣、伊尹夢日、宗愨立志三個歷史人物的典故,凝縮為精練的詩句,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現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上一篇:李白《望廬山瀑布》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