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陶者①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②居大廈。
【注釋】
①陶者:制陶工,燒瓦工。
②鱗鱗(lín):形容房屋上蓋的瓦就像魚鱗一樣,一片接一片。
賞析
梅堯臣(公元1002年—公元1060年),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故世稱梅堯臣為宛陵先生。初試不第,隨叔父梅詢到河南洛陽謀得河南主簿。后又在孟縣、桐城縣連續擔任主簿。連任三縣主簿之后例升建德(今安徽東至縣)縣令。體察民間疾苦,民望極高。皇祜三年(公元1051年),詩名滿天下的梅堯臣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時年已五十歲。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他雖仕途失意,而在詩壇卻享有盛名。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并稱“梅歐”、“蘇梅”。其詩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在藝術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要求詩寫景形象,意于言外。劉克莊在《后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
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普通制陶工的故事:說他挖盡了門前泥土用來做瓦,可是自己屋頂上卻片瓦皆無。而那些指不沾泥的人,卻居住著瓦片如鱗的高樓大廈。詩意淺顯易懂,但詩人通過強烈的對比,卻道出了人世間的不公平,表達了對窮苦百姓的極大同情,同時也辛辣地鞭撻了那些不勞而獲的統治者。詩人長期身處下僚,為官清廉,生活清貧,連家人的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因此,他更關心貧苦百姓的疾苦,并能從日常生活中采集到前人未寫過的題材。詩人取材平平而用意深遠,語句清淡而感情醇厚。與白居易的《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異曲同工。這首詩是詩人“意新語工”的代表作,也是一首難得的現實主義作品。
上一篇:古詩《柳宗元·江雪》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