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題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青年時曾隨父游歷西北地區,見國弱民貧,立志以天下為己任。仁宗慶歷進士。在任地方官時,關心民生疾苦,并進行一些改革弊政的嘗試。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宋神宗支持下,實行變法,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免役、方田、均輸、保甲、保馬等新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國防力量的增強,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因保守派反對,變法屢遭阻撓。王安石被迫退居江寧,常寫些抨擊時弊慨嘆人生的詩文。元豐九年憂憤而死。他主張文字“有補于世”,重在“適用”。所作詩文,與政治理想結合甚密,頗多揭露時弊之作。文以政論為多。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的政治傾向性亦強,多涉及現實中重大的社會問題,或評價歷史人物的功罪得失,以抒發自己的政治見解。風格遒勁,成就超過散文。晚年所作抒情小詩,精美工麗,清新可喜。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
《梅花》,是他被迫去職寓居江寧的詠梅之作,表達了詩人孤芳自傲,不畏邪惡和永不屈服的品格。
【解讀】
全詩四句,詩意發展分兩層。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在一偏僻不為人注目的墻角,數枝婷婷玉立的梅花,自在地向上伸展開去;那枝間的花兒,迎著凜凜寒風,飄飄雪花,獨自開放。〕
第一層,點明了梅花所處的環境、時令,描寫了梅花孤獨高潔的形象,隱寓著詩人新法受挫的憤慨,及其惆悵的情懷。
開篇點出了“梅”的處所“墻角”,“墻角”是一個最易被人們遺忘的角落,更是一個黑暗的所在。“梅”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純真美好的化身,堅貞不屈的象征。然而,她卻不能登大雅之堂,屈蹴“墻角”,這是高潔和惡濁的倒置,光明和黑暗的翻覆。這是何等可悲,多么不公啊!“數枝”,表示寥寥無幾的樣子。“梅”枝寥寥,身居“墻角”其壓抑之重,令人窒息。“數枝”處于“墻角”,使人倍感“梅”的處境寂寞。顯然,“墻角”暗喻北宋的黑暗腐朽,“梅”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表達了寓居江寧一“角”,壯志難酬,豪情難抒的壓抑情懷。
“寒”字,又以“凌”字修飾,足見寒冷如刀剜錐刺,銳利無比。“凌寒”與“墻角”相照映,猶如雪上加霜,寫出了梅花處境的困難,面臨氣候的惡劣。同時,交代了“梅”開的時令與環境條件。“開”前飾以“獨自”,賦予了“開”頑強的生命力。“獨自”極言“開”的單一無二,無伴無侶,加之環境的惡劣,氣候的寒冷,這“梅”開的景象就更不同凡響。特別是在三九寒冬,寥寥“數枝梅”,枝條挺拔,花兒朵朵,競相開放,她在勇敢地向嚴冬挑戰,不畏淫威,不懼酷寒,在那冰雪的世界里“一枝獨秀”,顯示了自己的錚錚硬骨,表現了自己不同凡俗的個性氣質。句中的“獨自開”,在“墻角”、“凌寒”的特定背景中,不言“梅”的堅貞,其堅貞自見,不言“梅”的高潔,其高潔的神韻已溢。“獨”字特別深刻生動,在這“凌寒”蕭條的氛圍中,唯有梅花將自己如玉的花兒奉獻給大自然,向大地傳播著春天的信息,給大地帶來生機與活力。
“凌寒”句,描寫了梅花不畏地凍天寒,卓然挺立,鮮花怒放的光輝形象,表現了詩人不屈不撓的精神。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從遠處一看,雪如花,花亂雪,哪是花?哪是雪?但知那“墻角”處“不是雪”,因為有清幽梅香從那里襲來。〕
第二層,頌揚了梅花寓居“墻角”,備受排擠,而無視嚴冬的“凌寒”,默默地向人間噴吐著“暗香”的可貴品格。
第三句,為承轉句。這句看似平淡,其實不然,須字字斟酌,細細品味,才能深刻理解,吃透真意。“遙”字,暗含著詩人昂首舉目遠望的神態。“遙”望所產生的觀感形象“不是雪”,意境很美,蘊含豐富。之外,恰恰隱寓著一個偌大的雪后景觀。上聯的“凌寒”,是對寒冷天氣的抽象概括,“不是雪”,則是對“凌寒”的具體描寫。大雪之后地凍冰封,野草銷聲匿跡,樹木在風雪中呻吟,百鳥萬山絕跡,大地上的一切生靈橫遭“凌寒”的掃蕩,呈現出一派蕭條景象。在雪中舉目遠望的詩人,一眼就捕捉住了“凌寒”中的生命之花,一枝獨秀的梅花。可見“遙知不是雪”,雖是承轉句,但情也不謂不濃,意也不謂不豐。特別是“不是雪”所暗寓的雪后景觀,歷歷如繪,將卓然而立的“數枝梅”,烘托得更加素潔誘人。試想,倘若沒有這句所暗寓的“雪”作陪襯,“梅”的形象將大為遜色。這種用否定“雪”來暗寫“雪”的手法,使人愈感到雪景的宏闊,愈見“梅”的高潔。同時,也極自然地喚出了下句。
結句,重在“暗香”的描繪。“暗香”境界幽美,詩味醇厚,寫出了在“凌寒”蕭條的嚴冬,唯有梅花向人間悄悄地散發著清香。表達了詩人客居江寧孤芳自賞的心境。
在“凌寒”肆虐的時節,寒風裹山川,白雪蓋大地,然而身居區區“墻角”的梅花,冒著風雪,蔑視“凌寒”,獨自而開。這盛開的“梅”,“花”如雪樣晶瑩,素潔,在這白茫茫的天地間,哪是梅花?不必近察,不必遠尋,遙遙可“知”,因為“暗香”浮動,幽幽襲人。詩人形容梅“香”為“暗”,修飾“知”以“遙”,頗具匠心。“遙”即“知”,足見其“香”得濃烈。“香”而“暗”,愈見梅花的孤寂與高雅。這一“暗”字,寫出了詩的幽美境界,使“梅”之形于內,而神韻見于外。“暗香”所隱含的嗅覺形象,比視覺形象更美,更有想象的余地。“暗香來”和“獨自開”巧妙地呼應,與“不是雪”自然地承接,同“數枝梅”緊密地扣合著。這樣,在冰天雪地茫茫無際的大背景上,“數枝梅”和“獨自開”被“暗香”所融化,將“梅”的形神色味寫盡寫絕,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與深深的啟迪。
還須提及,這四句詩的尾字連起來讀,恰恰是“梅開雪來”,這是名副其實的詩中之“詩”,畫中之“畫”。梅花與寒冷爭斗,花香與冰雪俱來,更見梅花超凡脫俗的冰肌玉骨。“梅”的形象更為動人。
讀完這首詠梅詩,對于王安石行新法而備受排擠,振國威而屢遭打擊,會產生深深的同情,對反動腐敗的北宋王朝會痛恨不已。
【綜述】
此詩通過對“梅”傲霜斗雪、不畏嚴寒精神的贊頌,表現了詩人的革新志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堅貞不屈的性格,表達了對保守勢力的蔑視。
詩從“梅”的形態、神態、顏色、香味四個方面突出梅花的特點。第一句,寫梅的形態,“數枝”;及其惡劣的處境,“墻角”。第二句,寫梅的神態,可貴的精神,“凌寒獨自開”。第三句,寫梅色,外在美,恰如“雪”,勝似雪。第四句,寫梅香,內在美,“暗香”傳來。作者表面上詠梅,實際上是以“梅”自比,寄寓了自己高潔的品格和美好的理想。
上一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