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⑦巨艦一毛輕⑧。
向來⑨枉費推移力⑩,此日中流⑾自在行。
【注釋】
①半畝:形容池塘之小。
②方塘:方形的水塘。
③一鑒開:像一面鏡子被打開。鑒,鏡子。古時候,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打開。意謂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此句將書比作半畝方塘,形容方塘極其清澈。
④共徘徊:指都在如鏡的水中來回閃動蕩漾。
⑤渠:它,指方塘。
⑥活水:指流動不息的水。這句是回答前句的“問”。說是塘水清澈,能映照萬物是因為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⑦艨艟:古代戰艦名,這里指大船。
⑧一毛輕:像羽毛一般輕盈。
⑨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
⑩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
⑾中流:江心。
賞析
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徽州府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儒學大師。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中進士,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后,求為辭官,潛心理學研究,四處講學,宣揚他的“太極”即“天理”和“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體系,成為程(指程顥、程頤)朱學派的創始人。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縣)知軍。任江南西路茶鹽常平提舉,再改浙東常平提舉。后官至秘閣修撰、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卒。謚文,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朱熹晚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與門人來到新城福山(今江西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武夷堂講學。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講學時寫下此詩。離村后,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以紀念朱熹。正如題目所寫,這兩首詩是談讀書體會的,但詩人并沒有直接闡發議論,而是先分別描寫村外池塘和春江美景,然后將所講哲理寓于其中。形象生動,深入淺出。
其一
這首詩中,詩人首先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小小的水塘就像明亮的鏡子一般,倒映著藍天和白云。它們在清澈的水中漂浮蕩漾。看著那清澈的池水,詩人不由得聯想到一個道理。這方形的池塘就像一本書,而其中的池水不就是書中所含的知識。池水之所以如此清澈,就是因為它有活水源源不斷地流進來。而人生所學如果沒有新鮮的知識作為補充,也會變為死水一潭,毫無生氣。
其二
一夜風雨,江邊春潮上漲,巨大的艦船如同一根羽毛,漂浮在寬闊的江面上。原來浪費了很多人力來拉動的大船,如今卻在江心輕松自在地行進。這滿江的春水就像人所學到的知識,行進中的大船亦如日常的實踐。如果沒有充足深厚的知識,日常實踐就會浪費很多精力。而一旦打好了深厚的基礎,一切將會變得異常輕松,毫不費力。做學問也一樣,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有功夫到家了,才能有所突破。這是詩人讀書的感想,但借用春景寫出來,更增添了它本身具有的說服力,形象生動,也令全詩的意境得到升華。
上一篇:古詩《曹操·篙里行》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