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別董大①·其一
千里黃云②白日曛③,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①董大: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
②黃云:天上的烏云,在陽光下,烏云是暗黃色,所以叫黃云。
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陽黯淡無光。
賞析
高適(公元700年—公元765年),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自期。
天寶八載(公元749年),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高適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公元752年),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
次年(公元753年),高適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之亂后,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渤海縣侯。
世稱高適為“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卒,終年六十五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
這首送別詩作于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時高適在睢陽,很不得志,到處浪游,常處貧賤之中。
而此時與不得志的著名琴師董庭蘭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兩人惺惺相惜,臨別贈詩兩首,這是其中一首,另一首為:“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前兩句寫景,日色昏黃,大雪紛飛,唯見大雁,出沒寒云,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貧寒難耐。然后詩人卻胸襟開闊,后面兩句一掃纏綿幽怨的老調,反而將一種慷慨激昂的鼓勵贈給友人。
令整首詩雄壯豪邁,堪與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境相媲美。
上一篇:古詩《韋應物·滁州西澗②》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黃巢·不第后賦菊(詠菊)》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