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叉·偶書
日出扶桑①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②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注釋】
①扶桑:指太陽出來的地方。語出《離騷》:“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于扶桑。”王逸注:“扶桑日所扶木也。”
②野夫:詩人自稱。
賞析
劉叉,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籍貫均不詳。元和(公元806年)時人。少時因打抱不平而鬧過人命案,后雖改志從學,卻從未應舉參加進士考試,其人以任氣好俠著稱,喜評論時人。韓愈善接天下士,他聞名前往,賦《冰柱》、《雪車》二詩,名出盧仝、孟郊之上。后因不滿意韓愈為諛墓之文,攫取其為墓銘所得之金而去,歸齊魯,不知所終。
詩人所處的年代是一個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外族侵擾的混亂時期,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壓,貧窮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而劉叉又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人。每當這種時候,他便憤懣不平,怒火中燒。詩中說,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人世間天天發生著紛繁復雜的事情。我看到了這些不平的事情,就疾惡如仇。但最終又不得不壓抑自己,任寶刀銷蝕,聽其磨損。
詩人所說的萬古留傳的寶刀,不是生活中有形的刀,而是胸中那把鋤奸除惡、斬妖驅魔的無形的刀。這把刀寒光閃爍,氣沖斗牛。然而因為社會的壓抑,路見不平卻不能拔刀相助,滿腔正義怒火郁結在心,匡世濟民的熱忱只能埋藏心底而無法傾瀉。這是何等苦痛的事情!詩人只能把心中的激憤付諸筆端,慷慨悲歌,發出正義的呼喊。
上一篇:古詩《高鼎·村居》詩詞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劉禹錫·浪淘沙·其一》詩詞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