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清明
王禹偁(954—1001),濟州巨野人。一生中三次被貶,表現了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政治上主張改革,雖大多未被太宗、真宗采納,卻為宋仁宗時范仲淹等人的“慶歷變法”開了先聲,是北宋初期首先反對唐末以來浮靡文風、提倡平易樸素的作家之一,為后來的歐陽修、梅堯臣等人的詩文革新運動開辟了道路,因此頗受后人推重。在詩歌方面推崇杜甫和白居易,在創作中努力實踐白居易“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其詩同散文一樣,語言平易流暢,風格簡雅古淡。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注釋】1.興味:興趣、趣味。2.蕭然:清凈冷落。3.新火:按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串譯】在無花可賞、無酒可飲的境況下過清明節,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賞讀提示】此詩自始至終流露著清明、寒食節的清獨、孤冷之氣,同時也繚繞著古代知識分子的文氣。即便生活再清貧寂寞,為了考取功名也得挑燈曉讀圣賢書。這種氣氛的營造當是誦讀者所必須理解感悟到并于語調、節奏中表現出來的。行句不得太快,音強不必過高,變化不必過大。其中“曉窗分與讀書燈”句的意境造化得好,可讓人無語沉思,甚至因十足的文氣而久久難以釋懷。
【推薦名句】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林逋·長相思
林逋(967—1028),字和靖,奉化人。40歲后長期隱居杭州孤山,直到62歲死葬孤山。少年好學,詩詞書畫無所不精。性情淡泊,愛梅如癡,種梅、賞梅、賣梅,過著恬然自樂的生活,并常在梅園里獨自吟哦,寫過許多有名的梅花詩。一生不娶,種梅養鶴,自稱“梅妻鶴子”。仕宗賜謚“和靖先生”。經后人搜集僅得詩詞三百余篇,題名《林和靖詩集》。“逋”字,讀音bū。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題解】《長相思》為詞牌名。白居易也寫過《長相思》。
【串譯】青翠秀美的吳山和越山,成天俯瞰并殷勤送迎著征帆歸舟。離情別緒又有誰人知曉?就要分別的有情人眼含淚水,同心結還未打成,定情期還未說妥。錢塘江卻把潮頭悄悄漲到與岸齊平,催著行舟早發。
【賞讀提示】此詞采用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以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節奏和清新優美的語言托為一個女子聲口,抒寫了她因愛情生活受到破壞,被迫與心上人江邊訣別的悲懷。上片起首兩句用民歌傳統的起興手法,疊下兩個“青”字,色彩鮮明地描畫出錢塘江兩岸山明水秀的江南勝景。“兩岸青山相送迎”,吳山越山,年年歲歲對江上行舟迎來送往,于人間之聚散離合已是司空見慣。“誰知離別情?”歇拍處用擬人手法向亙古如斯的青山發出嗔怨,借自然無情反襯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輕盈轉向深沉,巧妙地托出送別的主旨。接下來兩句以擬人化手法移情寄怨,深切道出有情人訣別時的痛苦。“君淚盈,妾淚盈”,過片承前,由寫景轉入抒情,寫行者與送者。臨別之際淚眼相對,哽咽無語。結尾兩句含蓄點出了他們悲苦難言的底蘊,并以分別后的一江恨水抒寫有情人的離情別緒。“結未成”喻示他們愛情生活橫遭不幸。這兩句以景語作結,創造出一個雋永空茫、余味無窮的意境。“江頭潮已平”,船兒就要起航了。“結未成,潮已平”,益轉益悲,一江恨水,延綿無盡。
誦讀此詞需注意運用民歌中常用的復沓形式,節奏上應適應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青山、秀水、粉淚盈盈,江潮已平……一切都要求誦讀者必須輕盈而又真切地用聲行腔,以顯露出女主人公的柔情似水和一往情深。
【斷句頓挫建議】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上一篇:《王灣·次北固山下》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王翰·涼州詞》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