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①
王維
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導讀】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善畫人物、叢竹、山水。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官至尚書右丞。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東坡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
這是王維十七歲在長安謀取功名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親人而作的詩。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
【原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②,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③。
【注釋】
①原注:“時年十七。”九月九日:重陽節,也稱重九。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在華山東面。②異鄉:他鄉、外鄉,此處指長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③茱萸(yú):植物名,又叫越椒,有香味。古有重陽節折茱萸插在頭上或盛于囊中以避災邪的風俗。少一人:指少了自己。
【譯詩】
客居在外鄉常常是孑然一身,
每逢佳節就更思念家鄉親人。
遙想今天兄弟們一同去登高,
插茱萸時會想起少了我一人。
【賞析】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懷鄉思親之作。詩題明白如話,就是九月九日重陽節時思念在華山以東的故鄉和兄弟。
詩的首句就緊扣詩題,寫詩人久在異鄉異土孤獨寂寞的生活和心情。“獨”和“異”兩個字用得非常好,把這種情感表達得很強烈。然后很自然寫出下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來回應。這種感情是由重陽佳節引起的,而它的落腳點是“思親”。“思親”加上一個“倍”字,既照應了上句的“獨”、“異”引起的傷感,更強調了思親之切。三、四句突然轉到寫遠在家鄉的兄弟們的重陽登高活動,從對方的角度寫“少一人”引起的遺憾和鄉思。這種跳躍的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又貼切自然,還能引起聯想。
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尤其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以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人人都有的心理感受,引起人們的共鳴,具有濃濃的人情味,因此此詩被稱為“千古絕唱”而受到廣泛傳誦。
上一篇: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詩詞原文賞析|名句解讀
下一篇: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其四)》詩詞原文賞析|名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