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李白詩選
閱讀提示
一、李白構思玄妙的心境展示,以及使用象征性文字來形容琴音的清澈和回響之妙的寫作手法,透過女子自童年與未來丈夫嬉戲的回憶開始,寫出對于遠行丈夫的思念和堅貞不變的情感?????????????????????????????????????????????????????????????????????????????????????????。
二、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九》詩中,蘊含人生富貴不能長存,亦不必汲汲營求之意;《古風五十九首之十一》詩中,蘊含人生快速,歲月不相待的感嘆,并以此引出須及時行樂的人生觀;《古風五十九首之二十一》詩中,蘊含人生欲得知音之難;《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中,蘊含通達的心境;《少年行二首之二》中的人生形象;《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詩中,蘊含了廣闊而歡暢的胸襟;《自遣》詩中,描述對酒之美樂及描寫醉態之幽趣;《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中,展現了志得意滿、豪放灑脫的自我寫照?????????????????????????????????????????????????????????????????????????????????????????。
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生于唐武后長安元年(701),卒于唐肅宗寶應元年(762)?????????????????????????????????????????????????????????????????????????????????????????。李白的祖籍向來眾說紛紜,郭沫若認為李白先祖,于隋末流徙至中亞碎葉一帶(原屬前蘇聯之托克馬克),李白就出生于此,所以是漢人而非胡人。原因是李白曾自言:“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這種家庭教育的背景,似乎不是胡人家庭所能做到的。另外,李白約于五歲時跟隨父親回歸至四川境內,因而也有人以此認定李白為蜀人。
根據清人王琦所編的《李太白年譜》,李白在二十歲時(唐玄宗開元八年,即720年),就在道路中投書給當時剛由禮部尚書轉任益州長史的蘇颋(tǐng),蘇颋就稱贊他說:“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大意是說,李白如果好好向學,未來的成就會和司馬相如不相上下。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李白與賀知章遇于長安,賀知章在讀完李白的《蜀道難》詩后,發出“天上謫仙人”的驚嘆語,同時向唐玄宗極力推薦,據說因而得到唐玄宗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的禮遇,這可以說是李白一生中最為光榮的時刻。
不過因為李白性好飲酒,生性浪漫不拘,實在不是官場中人,因此便在四十四歲這年辭官。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李白卻投身在擅自引兵東下的永王李璘軍中,等到永王李璘兵敗后,李白也因而被判流放夜郎。不過李白尚未到達夜郎前,就因唐肅宗收復長安大赦天下而被釋回。唐肅宗寶應元年(762),生活困頓的李白前往依靠任職當涂縣令的族叔李陽冰,當年的十一月,六十二歲的李白便病卒在李陽冰的家中。李白的詩歌特質,清人趙翼曾贊譽說:“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可以說是很貼切的評論。
第一節李白詩選(一)
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1],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2],別有天地非人間。
【注釋】
[1]棲碧山:指在山中隱居之意。
[2]桃花流水窅然去:借用晉代陶潛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描述與世無爭桃花源的生活景況,用來比喻李白隱居山中的情景,就如同生活在桃花源一樣。窅(yǎo)然,形容深遠的樣子。
旨要
全詩以自我設問、自我作答為始,構思玄妙。“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兩句,則是心境的展示。
賞析
這首詩的創作,前兩句的“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是以自我設問、自我作答為始,構思玄妙。至于“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兩句,則是心境的展示。
首先我們看第一句的“問余何意棲碧山”,直接用自我提問的方式,點出自己選擇居住在青山之中,而不愿住在城市中的疑問。這種自我設問的創作方式,讓作品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把李白心中獨立不群的心思暗示出來。換言之,在這一句中李白雖然自己點出了“我為何要選擇居住在碧山中”的問題,但是有關這一問題的答案,李白卻是心里有數,要不要回答都不是太重要了。也就是因為這個心理因素,所以才會出現第二句的“笑而不答心自閑”。“笑而不答”,可見李白本來心中自有答案,“心自閑”,正是他心中的答案。這樣的安排便把第一句的“問余何意棲碧山”的趣味性帶了出來。然后我們終于了解,李白所以要以第一句的“問余何意棲碧山”來自我提問,只是為了要強調自己的選擇居住在碧山中,是一件值得自傲的事,這并不需要讓一般人都能理解。因為居住在碧山中,心情悠閑而生活從容,就是心靈上最大的滿足,至于旁人要如何評論和看待,對李白而言一點也不重要。
這就是逍遙兼浪漫的李白,也是自負兼樂觀的李白,他永遠只對自己負責,他所作、想做的事,別人能理解最好,別人不能理解,也無法對他的決定產生任何影響。
我們再來看第三、四句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兩句其實正是針對前兩句的回答,但是從詩句的字里行間,又好像看不出李白到底回答了什么。“窅然”,本來是在形容深遠的樣子,在這里用來表達所居住的碧山中,處處都是桃花與流水的景象,讓人看來好像無窮無盡的樣子。當然,我們也可以想象桃花落于流水之中,不知從何處來,也不知將流往何處去,只覺得流水中桃花不斷,一片繽紛之景十分秀麗。這種美景,讓人自然會由心中升起一種浪漫想象的情懷。因此,最后一句用了“別有天地非人間”來作為結束語,表示自己所居住的碧山中,自有一番樂趣,卻是外人所難以體會得到的。全詩充滿了流暢的快意心思,令人讀了有一種逍遙的感受。
我們綜合全詩內容來看,詩題雖然定為《山中問答》,卻是李白自我心志表達的作品。全詩先以“問余何意棲碧山”問起,再以“笑而不答心自閑”接續,自然將李白胸中優游自得兼自信自負的神情,很巧妙地傳達出來。至于后兩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則是李白“心自閑”的感受,仍然沒有直接回答出第一句“問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但是讀者深自去體會,便會發現李白的答案,其實已隱含在字里行間。因此就本詩而論,詩題為“山中問答”,詩中卻只有問而沒有答,另以心靈悠閑自得的意境來補足全篇,完全展現出李白過人的構思和創作才華。
聽蜀僧濬[3]彈琴
蜀僧抱綠琴[4],西下峨眉峰[5]。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6]。
客心洗流水[7],馀響入霜鐘[8]。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釋】
[3]蜀僧浚:即李白于《贈宣州靈源寺仲濬》詩中所云“此中積龍象,獨許濬公殊”的蜀地僧人仲濬公。
[4]綠琴:也作“綠綺”?????????????????????????????????????????????????????????????????????????????????????????。一說為司馬相如的琴名,見于《昭明文選》卷三十張孟陽《擬四愁詩》之注文中引傅玄的《琴賦》序中說:“齊桓公有鳴琴曰號鐘,楚莊王有鳴琴曰繞梁,中世司馬相如有琴曰綠綺,蔡邕有燋尾,皆名琴也。”一說為蔡邕的琴名而非司馬相如,見于《宋書·志第九·樂一》中云:“齊桓曰號鐘,楚莊曰繞梁,相如(即司馬相如)曰燋尾,伯喈(即蔡邕)曰綠綺,事出傅玄《琴賦》。世云燋尾是伯喈琴,伯喈傳亦云爾。以傅氏言之,則非伯喈也。”所記則以為綠綺應為蔡邕琴名,而燋尾方為司馬相如琴名。臺北三民書局出版之《大辭典》中冊第三六七九頁“綠綺”條下引《傅玄·琴賦序》:“楚王有琴日繞梁,司馬相如有焦尾,蔡邕有綠綺,皆名器也。”與《宋書·志第九·樂一》中所引相同,值得參看。在本詩中是用來比喻這位蜀僧的琴非常名貴之意。
[5]峨眉峰:即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縣境內。
[6]如聽萬壑松:“壑”是山谷。本句是在形容琴聲有如萬谷中傳來的松濤之聲。
[7]客心洗流水:《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篇》中有云:“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因此,“洗流水”就是引用伯牙彈琴志在流水的典故,比喻蜀僧所彈的琴音如同流水一般可以洗滌人心。
[8]馀響入霜鐘:《山海經·中山經》內記載,豐山上有九鐘,每逢霜降則鐘鳴,因而又稱為“霜鐘”。“馀響”是比喻彈琴的余音。本句大意在比喻蜀僧所彈的琴音清冽而悠揚有味。
旨要
全詩皆是李白聽琴后心靈感受的呈顯。“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形容琴音之清澈綿密,“客心洗流水”形容琴音使人心靈清明的樣子。“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兩句則寫出琴音之妙,使人不覺時光之消逝。
賞析
這首作品的描述重點,在于聽蜀僧彈琴的感受。然而聽琴的感受本是一種抽象的感覺,可以說幾乎無法用很具體的文字來形容,一般詩人在創作時,大多以兩種方式來呈現:一是巧用比喻,二是善用音律,而李白在這首詩的創作上,則是兩者兼具。因此本詩的創作重點,可以說便是李白以一些具有象征含意的文字所組合而成的音律,來寫出聽琴后的感受。
我們先看第一聯的“蜀僧抱綠琴,西下峨眉峰”兩句,這里的“綠琴”,也作“綠綺”,在這里是比喻名琴之意。以此來看,這兩句是在形容蜀僧手抱名琴,從峨眉山飄然而下的神態。這樣的描述,未寫彈琴,已先將彈琴者的瀟灑完全傳達出來,于是琴音的瀟灑自然就不在話下了。
第二聯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兩句,先形容琴彈得輕松自如,再形容琴音如萬谷松風一般的清澈綿密。“一揮手”三字,意在描述彈琴者的輕松瀟灑,這是為了承續前兩句的詩意而出,因為彈琴者的形象既然十分瀟灑悠然,彈琴時的動作必然也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至于用“萬壑松”來形容琴音,目的在于強調彈琴者高超的技藝,所以能在“一揮手”之間,就彈出如同萬谷松風一般清澈綿密的琴音來。當然,在這里用松風來形容琴音,多少也有象征這位蜀僧的心性,如同松風一般的清澈貞正。我們可以更簡單地說,“為我一揮手”是針對彈琴者形象的描述,“如聽萬壑松”是針對琴音意象的描述,透過這種寫作手法,將彈琴者的琴藝和節操,雙雙透過文字傳達出來,既簡潔又含韻十足,可以說是很好的描述琴音的文字。
第三聯的“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兩句,主要是在形容聽完琴音后的感觸。“客心”指的是李白聽琴之心,“洗流水”則是引用伯牙彈琴志在流水的典故,比喻蜀僧所彈的琴音如同流水一般可以洗滌人心。所以這句“客心洗流水”的含意,就是在夸贊蜀僧所彈的琴音,讓李白聽了之后能夠洗去俗心塵慮。就蜀僧的琴藝而言,是種高尚的稱贊;就李白的領受而言,則是蜀僧的知音。接下來的“霜鐘”二字,本來是說豐山有九鐘,霜降則鐘鳴,“馀響”是比喻彈琴的余音,所以“馀響入霜鐘”的大意在比喻蜀僧所彈的琴音清澈而具有響度。因此,綜合“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這兩句而言,主要是在形容蜀僧所彈的琴音不僅清澈而能夠使人心靈清明,而且琴音的響度也久而不歇。
第四聯的“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兩句,則寫出琴音之妙,使人不覺時光之消逝,并且點出秋日的時序。
全詩用象征的文字,來形容琴音的清澈和回響,十分成功。
長干行[9]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10]。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11]。
常存抱柱信[12],豈上望夫臺[13]。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14]。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15]?????????????????????????????????????????????????????????????????????????????????????????。
門前遲行跡[16],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17],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18]。
【注釋】
[9]《長干行》:樂府古辭的一種,其中的“長干”,指的是古代金陵里中的巷名,約在今日南京市的南邊。
[10]折花門前劇:句中的“劇”是游戲的意思。本句大意是說,女子回憶童年時折花在家門口游戲的情景。
[11]愿同塵與灰:女子表示在婚后愿與丈夫同生死的誓言。
[12]常存抱柱信:《莊子·盜跖》中記載:“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后人引用這一典故,作為寧死不負信約之意。
[13]望夫臺:古人用來稱呼男子久出未歸,其妻登高癡望等候丈夫歸來的地方為“望夫臺”。
[14]瞿塘滟滪堆:“瞿塘”,長江三峽之一,位于今日四川省的奉節縣東。“滟滪堆”,指位于瞿塘峽口的一塊大礁石,當地人以這塊大礁石被水淹沒的深淺程度,判斷行船是否安全。
[15]猿聲天上哀:三峽兩旁山中的樹林中多猿,鳴叫聲多而哀凄的情景。
[16]門前遲行跡:“遲”,等待之意。本句是在形容女子于門前佇立等待丈夫的足跡,因為時間太久而長滿了青苔。
[17]三巴:古代巴東、巴郡、巴西三個地方合起來的簡稱。
[18]長風沙:古地名,大約在今日的安徽省安慶市東的長江邊上。
旨要
本詩透過女子自童年與丈夫嬉戲的回憶開始,寫出對于遠行丈夫的思念和堅貞不變的情感。
賞析
這是李白傳誦人口的一首名作。首先我們看第一、二句“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的內容,“妾發初覆額”是描述女子童年的樣子,“折花門前劇”則是描述女子年幼時,在自家門口折花游戲的情景。以開頭這兩句的內容而言,即以女子回憶童年的自述拉開本詩的序幕。在這一幅回憶的意象中,給女子留下最深刻的便是第三、四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圖景。年幼的女子在門口折花游戲,配合一樣年幼的未來夫婿,騎著竹馬,繞著廳堂前的牙床,玩弄青梅的情景,很自然便出現一種兩相配稱的樣子來。所以接下來的第五、六句“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便寫出二人自幼同里居住,相互信任毫無嫌隙的情感。就這一段六句的內容來看,女子與丈夫自幼同里長大,兩人長期培養而成的相互信任的情感,可以說是深厚至極而無可替代。
接下來的“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四句,則是把筆鋒拉開,直接跳至女子初嫁給丈夫為妻之時的羞澀情境。為什么嫁與自幼一起長大的人為妻,仍然用了“羞顏未嘗開”來形容女子的情狀呢?目的就在于強化這名女子情感的內斂和含蓄。正因如此,所以盡管在十四歲時嫁與自幼長大的男子為妻,這名女子在面對已成丈夫的男子時,仍然不能敞開胸懷而帶有深層的羞澀感。“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兩句,則是針對女子這種新婚的羞澀感來作描述。
女子這種新婚的羞澀感,一直到了一年后才逐漸淡去,所以“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四句,就是描述女子新婚的羞澀感淡去之后,由內心中升起一股與丈夫共存共生的堅定愛情盟約。“十五始展眉”一句是呼應前面“羞顏未嘗開”而作的,意指女子在新婚一年后,在面對丈夫時才能完全放開胸懷而褪去羞澀之心。“愿同塵與灰”一句則是女子心中存有與丈夫同生共死、同榮同辱的信念。“常存抱柱信”一句,是出自《莊子》中的典故。《莊子·盜跖》中記載說:“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以前有一位名叫“尾生”的男子,曾與一位女子相約在橋梁下見面,但是女子到了相約的時間卻沒有如期前來赴約,此時正逢橋下的河流水勢大漲而至,這位名叫“尾生”的男子為了堅守信約,竟然抱著橋梁下的柱子沒有離去,后來就活活淹死在橋下。本詩就是借著這位尾生寧死不負信約的行為,來比喻女子心中對丈夫的永久堅貞之意。“豈上望夫臺”一句則是用來表示這名女子心中,根本就沒有想到會有與丈夫分開,為了要等待丈夫歸來,也要如同古代女子為等待遠出的丈夫而登上“望夫臺”一樣。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兩句,是寫女子新婚后的第二年,丈夫出門遠行,而且必須行經極其險要的瞿塘峽口的“滟滪堆”,這是讓女子放心不下的原因之一。“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兩句,是描寫夏季五月,長江水勢暴漲,瞿塘峽口的滟滪堆的礁石面幾乎全被江水淹沒,這時因為看不到這塊大礁石,行船時便非常危險;這時再夾雜著瞿塘峽兩旁山中樹林內猿的哀凄鳴叫聲,更顯得遠行丈夫的凄清險難,這是讓女子放心不下的原因之二。由于這兩項擔心的因素,再加上對遠行丈夫的思念,所以接下來才會有“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四句的形容。“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是說女子于門前佇立等待夫夫的足跡,因為時間太久而一一長滿了青苔。這里用了“一一”兩字,用來表示時間漸次的意思,也就是說女子于門前佇立等待丈夫的足跡,由最早留下來先長青苔,然后漸漸地擴大到其他的足跡也多長出青苔來。“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兩句,則是強調青苔終于蓋滿了門前的地面上,再加上早到的秋風把落葉吹落鋪蓋在這些青苔上,以至于無法把這些青苔清掃干凈。
秋風早到,落葉覆蓋滿地,再加上丈夫遠行不在身邊,所以難免會讓女子益生愁懷,所以接下來的“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四句,就是針對女子心中的觸景傷情愁懷而寫的。蝴蝶在西園草上雙雙飛舞的情景,讓女子尤為見景傷情,一面思念遠行的丈夫是否平安,一面又要掛念即使丈夫平安,不知何時才返回到女子的身邊,這樣的相思牽掛情緒終日煎逼著女子的心靈,讓女子突然自心底深處生出一股憂懼感:自己會不會就這樣陷于終日相思的情境中而束手無策,一直到紅顏憔悴老去呢?
女子的心思轉到此處,當然不會甘愿“坐愁紅顏老”,所以接下來的“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四句,就是描述女子想要擺脫這種“坐愁紅顏老”困境的情形。“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兩句,是女子寄語遠行丈夫的話語,大意是說:不論丈夫提早或遲些從三巴回來,一定要事先用書信通知在家里思念牽掛的女子。“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兩句,是女子告訴丈夫說,只要丈夫事先通知將于何時返回,女子將不顧路程的遠近,愿從現在居住的長干里(南京市)趕到長風沙(安徽省安慶市東的長江邊上)去迎接丈夫。
這首詩的內容,透過女子的追憶,把女子自幼到新婚,以及婚后的心思轉折,很有代表性地呈現在字里行間。所描述的內容,看起來都是不起眼的兒女情事,但是每一句都是真摯情感的流露,這正是詩中的佳句會化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等等成語,而為后人千古傳誦的原因。
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旨要
本詩以春日景物起興,帶出少婦在閨中懷念丈夫的深情,寫來柔婉動人。
本詩詩題為“春思”,從文字表面看來,似乎是以描述對春日的情思為主,但是仔細深究,又會發現每一句春景的描述,其實都在暗示閨中少婦思念丈夫未歸的相思情懷。
賞析
我們先來看第一、二句的“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的含意。“燕”地在今日的河北,“秦”地在今日的陜西,從地理位置來看,“燕”地比起“秦”地更為偏北,所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這兩句的表面文字大意是說,因為燕地較偏北方,春日晚到,至于秦地則較為偏南方,春光早至,所以當燕地的野草長得嫩碧如細絲的時候,秦地的桑樹卻已茂盛的綠枝都低垂下來。我們透過這兩句的修辭方式,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燕草如碧絲”一句,必是少婦的想象形容,而“秦桑低綠枝”一句,才是少婦親眼所見形象的描述。原因是唐朝以陜西一帶為政治文化中心,而河北一帶則比較接近邊塞之地。換言之,“燕草如碧絲”一句,是少婦在想象丈夫所在邊塞春日的情景;“秦桑低綠枝”一句,則是少婦處在內地目睹春日的情景。本詩透過這樣的懸想對比,把少婦因春思念丈夫和想象丈夫因春思念少婦的情懷,全都展現出來。我們可以綜合來說,丈夫所處的燕地和少婦所處的秦地,春日降臨的時間雖然有早晚的不同,但是丈夫與少婦相互思念對方的情懷,卻沒有什么差異。
然后我們接下來看第三、四句的“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的含意。本來當少婦的丈夫自燕地歸返秦地之時,少婦理應感到欣慰喜悅才是,為何這里卻會用“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來表示呢?原來這兩句是承繼前兩句描述丈夫所處的燕地和少婦所處的秦地,春日降臨遲遲不同的含意而出的。換言之,這兩句是在比喻,當處于燕地的丈夫心中懷著歸返心思時,正如同燕地的野草因為春日晚到才開始長出嫩碧的細絲一樣,并沒有辦法馬上化作一大片濃郁的春意傳給處于秦地的少婦;但是處在秦地的少婦思念丈夫的傷情,已如同秦地的桑樹茂盛低垂的綠枝一般,侵蝕著少婦的心靈。這兩句用在這里,把少婦思念丈夫的情緒,渲染到了最高點。
最后兩句“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再度把少婦思念丈夫的情感,作更進一步的強調。原本春風自外吹入屋內,掀起室中的羅帳,是一種自然的現象。但是因為少婦心中無時無刻不存著對丈夫何時能歸的期盼,所以當春風吹入室內掀起羅帳之時,就成了少婦嗔罪的對象。因為除了少婦的丈夫以外,任誰也不得入室掀起少婦就寢時所用的羅帳,雖說春風是自然之物,但是在少婦的眼中看來也不能例外。這樣的修辭描述,除了帶出少婦思念丈夫情懷的深刻以外,也表現出少婦對丈夫堅貞的情感。
就全詩內容來看,句句寫春,卻也句句寫情,尤其末兩句對著春風嗔怪的描述手法,更讓全詩的寫情達到最高峰。
寄東魯[19]二稚子
吳地[20]桑葉綠,吳蠶已三眠[21]。
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22]?
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
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
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23],因之汶陽川[24]。
【注釋】
[19]東魯:約指今日的山東省西部的一部分。
[20]吳地:今日的江蘇省一帶。
[21]吳蠶已三眠:農家所養的蠶在成長過程中,通常要經過三次的蛻皮才能吐絲成蛹。因為蠶在蛻皮的時候,整條身軀俯臥不動,好似在睡眠一樣,故有蠶眠之稱。蠶蛻皮三次,所以稱為“三眠”。
[22]龜陰田:龜陰,指的是龜山以北之地,約在今日的山東省泗水縣東邊。龜陰田就是指李白位于山東省泗水縣東邊的田地。
[23]裂素寫遠意:“素”指的是生的帛布,本句大意是說李白把帛布裁裂開來,用作書寫家信之用。
[24]因之汶陽川:“汶陽川”,指的是位于山東省境內的汶水。本句大意是說李白想透過江水把書信送到汶水,再由汶水轉到兒女的手中去。
旨要
這是李白在外思念家中年幼兒女的作品,造語真摯平淡,卻蘊含著為人父親對兒女的自然憐愛之情,讀來十分親切而感人?????????????????????????????????????????????????????????????????????????????????????????。“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兩句,可以說道盡遠行在外父親的思子心聲。
賞析
這是一首李白思念家中兩個幼子的詩作,全詩內容充滿了離家在外父親對兒女的牽掛思念之情。李白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正在江蘇做客,至于兩位年幼的兒女,則是居住在山東的家中,因為兩地相隔遙遠,使得身為父親的李白因為不能親身照顧兒女而自覺有所虧欠,于是對兒女滿心的愛憐和思念情感,便透過字里行間表達了出來。
我們先來看前四句“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的內容。這里的“吳地”指的是李白所客居的江蘇一帶。“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這兩句大意是說,在春天到來之時,吳地這里的桑葉又長出新綠的葉子,而農家們所養來吐絲的春蠶,也已經過三次的蛻皮而逐漸要化成蛹了。這種描述內容,其實就是在暗示著春回大地之時,吳地這里的農家已經開始從事繁忙的農事工作了。在這種情景的觸動下,李白聯想到自己客居在外,家中的田地在春日到來之時,有沒有像吳地這里一樣也開始春耕了呢?真實的情況李白并不了解,因此很自然便會推測家中的田地可能沒有人去安排耕種的事宜,所以便從心中涌現“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的擔心和感嘆。
一家之主客居在外,看到客居的吳地家家戶戶開始忙于春日的農事,聯想到自己家中田地農事無人料理,當然會從心中生起一股想要補救的想法。所以底下便寫出“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的句子來。李白這時人在江蘇,與山東的老家距離甚遠,即使當下即刻趕回家中去,也已過了春耕的時間了。我們看“江行復茫然”一句,可見李白真是曾經考慮過經由水路是否會比較節省回家的時程,但是因為沒有把握而放棄了。
想趕回家鄉料理春日農事的心愿既然無法達成,對家中兒女的思念又要如何排遣呢?李白只好透過回憶和想象,來填補心靈中因思念兒女而出現的空虛感。首先李白先寫出“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兩句,想象自己隨著南風輕吹,飄向自己在家鄉中所熟悉的酒樓之前。這兩句詩可以說是開啟了接下來一連串想象回憶的虛構世界,而李白就是要借著這種心靈的想象,來彌補他不能回鄉的遺憾和失落感。
李白既然已經透過想象讓自己回到了家鄉,接下來自然是家鄉熟悉景物的描述,我們看“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這些句子的內容,就是針對酒樓東邊一株為李白所種桃樹的茂盛長大,帶出李白離家時間的長久。“別來向三年”一句點出李白已離家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兩句,則點出李白心里對于離家久遠仍不得返家的無奈和傷感。當初李白手種的桃樹,如今已長得和酒樓一樣的高,離家前的一雙小兒女又是如何呢?想必是李白心中更為掛念的事。所以接下來便寫出“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的句子。女兒因為年紀較大,所以在思念父親時,懂得到昔日父親手種的桃樹下來徘徊依戀,但是當女兒在攀折桃花時,終于也因父親的久別不能見面而流下難過傷心的眼淚。“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兩句,寫出女兒思念父親時到桃樹邊徘徊依戀的情景,逼真而令人憐惜。“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兩句,寫出女兒思念父親卻不得相見的情景令人傷痛。這四個句子的寫情內容,可以說十分真摯而感人。
女兒的情況如此,年紀更小的兒子又是如何呢?李白接下來描述說“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小兒雖然身軀長得幾乎和姐姐肩高等齊,由于年紀較小,還不懂得思念遠行在外的父親,只能跟著姐姐亦步亦趨,姐姐來到桃樹下,他當然就隨著來到桃樹下。李白在這里雖然沒有說明,女兒帶著小兒來到李白手種的桃樹下來做些什么事,但是我們從上述女兒“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兩句的描述,便可以推測女兒一定會向小兒說明,這些桃樹就是父親以前在家的時候所種植。如此一來,小兒即使年紀再小,也會從姐姐身上感染到那股思念父親的情緒。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讓李白心生不舍地寫下“撫背復誰憐”的句子。這段由嬌女帶出幼兒,雙行桃樹下思念父親情景的描述,不僅寫出身為人父李白心中的不忍和心酸,也令所有的讀者都為之傷憐灑淚。我們從這一段的描述中可以推測,也許早在李白離家之前,這棵李白手種,位于酒樓東邊的桃樹,已經成為兒女心中父親的替代形象。所以當我們在閱讀這一段詩句時,眼前仿佛出現一對年幼的姐弟,互相扶攜到父親離家前親手種植的桃樹下思念遠方的父親。這幅形象可以說是生動感人至極!
當然,身為父親的李白,處在這種情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因此,接下來李白便寫出“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的感受,可見李白此刻的心情,正在為不得返鄉和牽掛家中兒女而備受煎熬。不過,當我們閱讀本詩到這里時,不要忘了一件事,其實從“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兩句以下,一直到“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兩句為止,全部都是經由李白想象和回憶所虛構出來的情境。連想象和回憶所虛構出來的情境,都會讓李白覺得“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如果屬于真實的情境,不知李白又要如何憂煎。最后的“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兩句,則是李白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好把對家中兒女的思念情懷,透過書信寄回家中給兒女明白,父親雖然遠行在外不能歸返,但是對兒女的牽掛和思念之情,一點兒也沒有為之稍減。“素”原本指的是一種生的帛布,在這里是用來作為書信的比喻。所以“裂素寫遠意”一句,就是說李白把帛布裁剪并寫成家書,用來表達遠行在外父親對家中兒女的思念之情。至于“因之汶陽川”一句,就是李白想透過江水把書信送到山東省境內的汶水,再由汶水轉到兒女的手中去。
一般人對李白的印象,總覺得他是一個浪漫而狂放不拘的人,世俗的事務對李白而言,好像比較漠不關心。但是我們從這首詩的內容中,卻直接感受到李白對自己兒女的慈祥憐愛之情,和普天下所有的父親并沒有兩樣。由此可見,天下為人父母者照顧牽掛并疼惜自己的兒女,本來就是出自天性,即使豪放灑脫的“詩仙”李白也不例外。
第二節李白詩選(二)
古風五十九首之九[25]
莊周夢胡蝶,胡蝶夢莊周[26]。
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
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
青門[27]種瓜人,舊日東陵侯[28]。
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
【注釋】
[25]《古風五十九首》:李白集中第一組連章詩(作者在同一時間創作兩首以上同詩題的作品稱為“連章詩”,又稱為“組詩”),共有五十九首,皆以古風為題,不另標明詩題?????????????????????????????????????????????????????????????????????????????????????????。
[26]莊周夢胡蝶,胡蝶夢莊周:這個典故語出《莊子·齊物論》中的這段寓言:“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李白化用這個寓言典故內容,用來表示人世間形象看來雖有變幻,其實是起于人心變幻的結果,就形象本質而言是不變的。
[27]青門:漢朝長安城東出南面的第一道門,原名為“霸城門”,由于城門顏色為青色,當時長安城居民以“青門”稱呼,久而相沿成習。
[28]東陵侯:指邵平,原為秦朝的東陵侯,秦亡后隱居種瓜于東門外。這段典故語出《史記·蕭相國世家》中的這段記載:“邵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邵平以為名也。”
旨要
本詩以莊子夢蝶的寓言內涵,以及邵平原為秦東陵侯,后為東門種瓜者為喻,帶出人生富貴不能長存,亦不必汲汲營求之意。
賞析
我們都知道李白本身是一位道教徒,對求仙長生之術十分向往。由于如此,在李白的思想中,對于人間年壽的短促,富貴榮華的不能持久,便也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所以這首詩一開始的兩句,便以莊周夢蝶的事作為開端。“莊周夢胡蝶,胡蝶夢莊周”這兩句,是引自《莊子·齊物論》中的這段寓言: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莊子曾經夢見自己幻化成一只蝴蝶,很自在快樂地在空中飛舞,而忘了自己本身是“莊周”這個人。在突然覺醒之后,又察覺自己仍然是“莊周”這個人而不是蝴蝶。面對這種情況,莊子于是提出了一個疑惑:到底是莊周做夢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化為莊周呢?最后莊子領悟到,莊子和蝴蝶之間形象的變幻分別,是起于人心的變幻分別。換言之,也就是人心受到物象的變幻而改變對物象的看法,而這種現象莊子便稱為“物化”。
自從莊子提出這個寓言之后,到底是莊周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莊周呢?其實不只是莊子一個人的疑問,而且是千古以來所有的人難以解開的疑問。因為如果以人為本體來看,自然應該是“莊周夢胡蝶”,但是如果以蝴蝶為本體,那就應該成了“胡蝶夢莊周”了。我們所以會覺得,當然是“莊周夢胡蝶”為真,那是因為夢境的時間較短,而現實醒著的時間較長。因此,莊子透過這段寓言的目的,就在于傳達出人間萬事萬物齊一的觀念,所以會出現不同的看法,其實是人們執著于物象外形的變化而已。
在這種思考模式中,于是李白繼續寫出了“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的感觸來。人的思考出發的本體如果變易,則結果自然會出現不同,但是推究其本,其實是人心思考的改變,并不是事件本身真的變了,所以才會說“一體更變易”。當然,在這樣的情境中,世間萬事其實都自有它發展的過程和結果,人力能影響的部分并不大;也就是說人間的萬事萬物,何者為真?何者為假?什么才稱為成功?如何才叫失敗?便不可輕下定論,所以才會有“萬事良悠悠”的感嘆。簡言之,人間的“實”與“虛”,不在外物形象的變化上,而是決定在人心的感受上。
全詩進行到這里,接下來便以“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兩句來承接和轉折。“蓬萊水”是傳說中神仙居住之地,連這種神仙居住的蓬萊海水,都可能化作清淺的水流,可見世間的變幻十分無常。李白在這里是有意舉出滄海桑田的變化,來強調人間事的無常和無奈。
至于“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兩句,則是借著富貴功名的不可依恃,來說明世事的無常。“東陵侯”指邵平,原為秦朝的東陵侯,秦朝亡國后,不愿接受劉邦的封官,自愿隱居在長安城的東門外,以種瓜為生。《史記·蕭相國世家》除了記載邵平秦亡后,在長安的東門外以種瓜為生的事跡外,另有一段重要的描述說:
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諸君皆賀,邵平獨吊。邵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邵平以為名也。邵平謂相國曰:“禍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愿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則上心說。”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
這段文字中描述,漢高祖劉邦在韓信被誅殺之后,唯恐蕭何心中因畏懼而生出反意,故意把蕭何進位為相國和加封五千戶食邑,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來加以撫慰。幾乎所有的人都替蕭何高興道賀,唯有邵平能夠清楚看出蕭何處境的不利,而建議蕭何退回漢高祖的封賜,并且捐出家財來作為軍務之需,以消除漢高祖對蕭何的疑忌之心,可見邵平所以甘心在長安城東以種瓜為生,是一種韜光養晦的智者行為。李白就是借由這個典故,來說明昨日之富貴,可能成為今日之黃花,因而得之不必太喜,失之也不必太悲,能夠以韜光養晦自處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最后的“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兩句,則是李白創作本詩的主旨所在。人生的富貴既然如上述所言不能長久,那么人在世間每天匆忙地奔走,到底為的是什么呢?言下之意,就是勸世人要把心靈放松,不要斤斤計較眼前的得失。我們從全詩的內容來看,充滿了李白對人生的一種了悟之意,讀來令人頓去牽掛而心胸為之一寬。
古風五十九首之十一
黃河走東溟[29],白日落西海。
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發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豈長在?
吾當乘云螭[30],吸景[31]駐光彩?????????????????????????????????????????????????????????????????????????????????????????。
【注釋】
[29]東溟:指東方的海,也就是現在黃河從山東出海的渤海。
[30]云螭;有角的小龍為“螭”,“云螭”就是形容小龍駕云飛行的樣子。
[31]吸景:“景”的原意是日光,所以“吸景”就是指吸取天地精華的意思。
旨要
本詩主要在表達出人生快速,歲月不相待的感嘆,并以此引出須及時行樂的人生觀。“吾當乘云螭,吸景駐光彩”兩句,除了形容快意人生之外,也有企想求道駐顏長生之意。
賞析
我們看第一、二句的“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先借著黃河的流入東方之海,以及白日的落入西方之海,來比喻時光消失的無奈感。換言之,不論人間的喜怒哀樂為何,黃河和白日,一樣如同千古以來的習性,安然并繼續地流入東方之海和落入西方之海。這種描述,主要在帶出歲月循環不因人事的變化而稍待的感觸。
在這種形容之下,所以底下的詩句便以“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的感觸來續接詩意。“逝川”是上接“黃河走東溟”的詩意,“流光”則是上接“白日落西海”的詩意,大意是說無論是“黃河走東溟”或“白日落西海”這種轉眼即逝的情況,永遠不會為了任何人而改變的。這樣的描述,自然將時光消失無情的含意寄蘊在其中了。
然后李白接著說“春容舍我去,秋發已衰改”,就是接續前面的詩意,說明時光的流失和消逝,使得青春的容顏容易衰老,如同春光一樣的容易流失一般,而所剩所存的容貌,也正如同秋天的韻味一般日益蕭索和衰朽。這種上下造句的方式,正是為了要強調時光消失的快速,以及容顏老去的不可挽回。
在這種心理下,很自然便會出現“人生非寒松,年貌豈長在?吾當乘云螭,吸景駐光彩”的想法。“寒松”二字,是借由松樹經冬而不凋的特質,來比喻外表的形貌不會因歲月的摧折而改變。不過人生的過程,卻和“寒松”這種特質不同,先有幼、少、壯、老的年紀分別,又有生、老、病、死的衰朽摧殘,所以人的容貌,又怎能如同“寒松”一樣長存不變?這是李白對人生難免衰朽的一種感嘆。詩句中所用的“螭”字,原本是指一種有角的小龍,所以“駕云螭”就是形容乘坐小龍駕云飛行的樣子。“吸景”是指吸取天地精華,“駐光彩”是比喻留住青春的容顏。我們綜合來看,這四句詩就是有感于人生的必然日漸衰朽,所以從心中興起求仙的念頭。因而“吾當乘云螭”一句,就是李白自言人生既然短暫而無法長留青春歲月,他便想經由求仙的方式,吸收天地的靈氣來讓生命永遠得以長存和保留。
古風五十九首之二十一
郢客吟白雪[32],遺響飛青天。
徒勞歌此曲,舉世誰為傳?
試為巴人唱[33],和者乃數千。
吞聲何足道,嘆息空凄然。
【注釋】
[32]郢客吟白雪:《文選·宋玉(對楚王問)》有這么一段記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角,雜以流征,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因此,“郢客吟白雪”便有曲高和寡之意。
[33]試為巴人唱:“巴人”,指的是“下里巴人”這種人人都會唱的通俗歌曲,所以才會出現“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的現象。
旨要
本詩主要是借由《文選·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角,雜以流征,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這段文字的含意,點出人生欲得知音之難。
賞析
這里面第一句中的“郢客吟白雪”,用的是上面旨要所錄之宋玉在《對楚王問》中所說的那一段話。
那段話的大意是說,楚國的國都郢城,來了一位外來的人,先在郢城這里唱起了“下里巴人”的歌曲,結果有數千人都可以跟他一起合唱這首“下里巴人”。接著這位外來人唱“陽阿薤露”的歌曲,也差不多有數百人可以跟這位外來客一起合唱。接著客人唱出“陽春白雪”的歌,能和他一起合唱的人便少了,大概只有數十人而已,最后這位客人“引商刻角,雜以流征”,也就是說把唱歌音樂的節拍和音符調得又準又高,再雜著一些跳躍性很高的音符在其中,于是整個郢城中能跟著一起合唱的人不過數個而已。宋玉舉這段故事的目的,就在導出“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的用意。
所以我們看李白在這首詩中寫的“郢客吟白雪,遺響飛青天。徒勞歌此曲,舉世誰為傳”句中的含意,就是以宋玉《對楚王問》文中“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的用意,來表示自己的心聲。李白自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受世人重視,就像那位郢客歌唱陽春白雪的歌曲一樣,即使歌聲響至云霄,也沒有人可以替他宣傳贊譽。所以接下來便說“試為巴人唱,和者乃數千。吞聲何足道,嘆息空凄然”,如果李白不要堅持自己的標準,以下里巴人代替陽春白雪,自然贊譽的人就會一下子多了起來。這種“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的現象,乃是當前社會的常態,悲傷又有何用呢?即使是嘆息也無法改變這一個現實的現象,所以最后詩以“吞聲何足道,嘆息空凄然”兩句來作為結束。
訪戴天山[34]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35]。
野竹分青靄[36],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注釋】
[34]戴天山:又名大匡山,位于現在的四川省江油縣,山里面有一座大明寺,傳說李白年輕時曾在大明寺中讀書。杜甫《不見》詩中懷念李白所說的“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其中就直接說出李白曾在“匡山”讀書,而這個“匡山”指的就是大匡山,也就是本詩題的“戴天山”。
[35]溪午不聞鐘:暗示欲訪的戴天山道士出外未歸,因而渡溪過午仍然聽不到敲鐘之聲。
[36]野竹分青靄:山上的云霧之氣稱為“靄”,繚繞在野竹之上,因而稱為“青靄”。本句意在形容道士所居住的地方非常高峻,所以其上生長的野竹顯得更高,仿佛可以把云霧之氣間隔開來。
旨要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兩句,寫得有聲有色:“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兩句,幽僻中見脫俗之境;“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兩句,寫出尋人不見所觀看到遠景和近景的妙境。全詩透過對戴天山景色的描述,減低了訪友不遇的惆悵情緒,充分顯示出李白通達的心境。
賞析
從詩題上來看,這是一首訪友不遇的作品,原應充滿惆悵遺憾的情懷才是,但是李白卻把描述內容,帶入有關戴天山幽景的形容,使得原本訪友不遇的惆悵之情,大大地降低了。
我們先看第一聯的“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兩句,寫來有聲有色,在幽靜的山景中別有一番清新秀麗的韻味。我們從這兩句的修辭,可以推論李白是借用陶潛在《桃花源記》一文中的漁夫初入桃花源的過程:“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和漁夫進入桃花源后所看到的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李白的目的,就在于要凸顯這位戴天山道士的住處,有如陶潛筆下所描述的桃花源一般,既有生氣勃然之意卻又不帶紅塵俗味。所以“犬吠水聲中”是動景,但卻隱含著幽靜之意;“桃花帶露濃”是靜景,卻帶有生氣勃發之意。我們可以想見處在這種情境中的李白,心情是多么的愉悅和快樂!
然后再看第二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兩句對第一聯詩意的承接,我們剛才已指出,“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這兩句,描述的是幽靜中帶出一番清新秀麗的韻味,而“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兩句,則由幽靜的描述轉為僻靜的形容。不過由于“樹深時見鹿”中用了一個“鹿”字,使得這種僻靜并非是一種死寂的僻靜,而是不沾紅塵脫俗的僻靜,原因是“鹿”這種動物,在中國具有長壽吉祥的象征意義。因此,“樹深時見鹿”的描述,便隱然含有此地雖然地處僻靜,卻帶有一些仙逸之氣的含意。至于“溪午不聞鐘”一句,則是暗示欲訪的戴天山道士出外未歸,因而渡溪過午仍然聽不到敲鐘之聲。我們把這兩句合起來看,象征仙逸之氣的鹿偶然可見,道士之面卻無緣得見,于是自然對道士的身份產生一種神秘的遐想。這種筆法的安排十分自然而流暢,完全看不出有刻意的雕琢痕跡。
接下來我們看第三聯的“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兩句,是將李白訪人不遇的心情,轉移到山中美景的描述,用來淡化惆悵遺憾之心。山上的云霧之氣稱為“靄”,繚繞在野竹之上,因而稱為“青靄”。本句意在形容道士所居住的地方非常高峻,所以其上生長的野竹顯得更高,仿佛可以把云霧之氣間隔開來。此外,李白在本句中用了一個“分”字,表示云霧之氣迎面而來,好像被竹林所分隔開,這是近觀的景象描述。至于“飛泉掛碧峰”的“掛”字,寫的是山上飛泉自上飛落的情景,這是遠觀的景象描述。我們把這種近觀和遠觀景象的描述合起來看,便可以想象出李白在訪人不遇后,游目四顧的希望尋覓道士的神態。在這種情景之下,于是自然出現第四聯“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的描述,可見李白雖然來訪道士不遇,但是并沒有就此失望回頭,而是在經過一番察訪詢問之后,確定道士不在而且不知去向之后,失望之情才從心底浮起。“愁倚兩三松”這個句子中所用的“兩三松”,并不是真的形容李白失望之后,先后在兩三株松樹干倚身嘆息,而是一種概括約略形容李白倚在松樹干發愁的樣子。既然如此,李白為何一定要選擇用“兩三松”來形容呢?原因是這首詩屬于近體詩(也就是律詩),必須要嚴守格律,我們把這首詩的平仄譜標在下面讓大家參考: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從以上所標示的平仄譜來看,是屬于五言仄起首句押韻的律詩,“兩三”這兩個字按規定的聲律必須是“仄平”,而所有兩個字的數目字組合而成,且為人們通用,又符合“仄平”這個規定的(數目字除了“三”、“千”為平聲以外,其余皆屬仄聲),就只有“兩三”這個詞語了。所以說李白在這里選用了“兩三松”來形容,只是為了配合本詩的格律限制,并沒有其他特殊的修辭考慮。
少年行二首之二[37]
五陵少年金市東[38],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39]中。
【注釋】
[37]少年行:樂府古題名,屬雜曲歌辭。
[38]五陵少年金市東:“五陵”,西漢五位帝王的陵墓的習稱,分別是長陵(漢高帝)、安陵(漢惠帝)、陽陵(漢景帝)、茂陵(漢武帝)、平陵(漢昭帝)。漢時帝王每立陵墓,必先把各地富貴人家遷往陵墓附近居住,后來人便以“五陵”象征富貴之地。“金市”,洛陽舊有三市,大市名“金市”,在大城西;南市在大城南;馬市在大城東。
[39]酒肆:即酒店。
旨要
本詩透過五陵少年意氣飛揚的神態描述,帶出李白的人生形象。
賞析
這首詩主要是透過五陵少年意氣飛揚的神態描述,帶出李白的人生形象。第一句的“五陵年少金市東”,其中的“五陵”,原本指的是漢朝五位帝王的陵墓,漢高帝葬于長陵,漢惠帝葬于安陵,漢景帝葬于陽陵,漢武帝葬于茂陵,漢昭帝葬于平陵,以上合稱為“五陵”。“金市東”指的是洛陽城的金市之東,此地所住多為豪貴之家。因而“五陵年少金市東”這句,指的是豪貴之家的少年,在洛陽城的金市一帶出沒的意思。
第二句的“銀鞍白馬度春風”,則是在形容這些豪貴少年,騎著配著銀鞍的白馬,在溫暖和煦的春日中,無憂無慮逍遙度日的形象。這兩句把豪貴少年,意氣昂揚的情境,描述得十分鮮明?????????????????????????????????????????????????????????????????????????????????????????。
第三句的“落花踏盡游何處”,再強調這些豪貴少年,在春日出游,踏盡落花之后,興致未減,他們到底又要行向何處去再游樂盡興呢?“落花踏盡”四字,把這些豪貴少年意氣昂揚、旁若無人的神態,描寫得十分鮮明。
最后一句的“笑入胡姬酒肆中”,則是點出這些豪貴少年,踏盡落花之后,興致未減之后,接著又到胡姬賣酒的酒店中去飲酒取樂。我們看李白用了“笑入”二字,已把那種旁若無人的樣子,很傳神地表達了出來。這里所謂的“胡姬”,指的是當時西域前來中土謀生的女子。唐朝因為國勢強盛遠及西域,所以西域人士在當時的唐朝國境內活動非常頻繁,李白在其他詩作中也常提及“胡姬”賣酒的情形,譬如《前有樽酒行》二首之二云:“胡姬貌如花,當爐笑春風。”又如《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之一云:“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再如《白鼻騙》云:“細雨春風花落時,揮鞭直就胡姬飲。”可見在當時的唐朝國境內,西域來的胡姬以賣酒為生的情況十分普遍。我們從這首詩的內容來看,全部都是氣勢昂揚的展示,可以說是李白人生的縮影。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40]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41]所來徑,蒼蒼橫翠微[42]。
相攜及田家[43],童稚開荊扉[44]。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45]。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46]。
長歌吟松風[47],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48]。
【注釋】
[40]斛(hú)斯山人:復姓“斛斯”隱居在山中的一位隱者。
[41]顧:回頭看望的意思。
[42]蒼蒼橫翠微:“翠微”是形容山上樹林顏色翠綠的樣子,因而“蒼蒼”在這里就是形容山色茂盛之意。
[43]相攜及田家:指斛斯山人在家門前的路上迎接李白,然后在月色相伴中一起回到斛斯山人的家中。
[44]荊扉:用有刺的木條編制而成的柴門。
[45]青蘿拂行衣:一名“松蘿”或“女蘿”,常寄生在樹木的枝干上,下垂時有如絲帶。“行衣”原是指行人的衣服,在這里的行人指的是李白。
[46]揮:在這里是形容飲酒時的動作。
[47]長歌吟松風:樂府有《風入松》曲,所以這里的“松風”,可能指的是曲名。不過如果當做李白的歌聲與山上的松風相應和來理解,也可通。
[48]忘機:沒有與人計較虛偽巧詐之心。
旨要
全詩以描述李白下山過訪友人的情景及趣味為主。“山月隨人歸”寫得妙趣橫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得幽景宜人。全篇寫來,在行云流水的筆調中,呈顯出孤高幽靜的情趣,所描繪的情境雖然極為幽淡,但是展現出來的胸襟卻廣闊而歡暢,在平淡中寓含著真趣。
賞析
這是一首描述到友人(斛斯山人)家中過夜,一起喝酒快樂的作品。第一、二句的“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描寫李白在黃昏時,從終南山下來的情境。由于下山正是黃昏時刻,李白一面往山下走,隨著時間的流逝,一面便覺得夜色漸深,于是仿佛天上的月亮一直跟隨在李白的身后,和李白一起下山。這樣的情境,在幽美安適中,另有一種祥和輕松的氣氛。我們試想,人在山上,月也在山上,當人下山時,月亮也跟著人一起下山,于是人和月仿佛成了一體,這種描述的技巧可以說是非常高超的。用一個“歸”字來形容月隨人走的情景,更充分表達出李白與月亮親切而密不可分的關系。
第三、四句的“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描寫的是李白在下山快到友人家時,回頭所見的景象。本來下山時,一直覺得月亮是跟隨在自己的身后,但等到快到斛斯山人家中時,回頭望去,看到的卻是一片蒼綠色的樹影。“橫翠微”三字,把山徑兩旁的林木,枝影橫出的樣子,很傳神地描述出來,同時也暗示著月亮其實還在,只是被橫出的枝影遮住而已。因為如果沒有月光,根本也就看不到翠色山影和樹影了。因而我們可以說,李白一路走來,暫時把山色置于身后,而將自己投入于人間。
然后我們看“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兩句,則是描述李白下山來到斛斯山人家中的景況。我們看“相攜及田家”一句,可見這位斛斯山人,是離開家門到路上去迎接李白,然后在月色相伴中一起回到斛斯山人的家中,所以才會兩人攜手一起回來。“童稚開荊扉”一句,可見李白和斛斯山人一家很熟悉,所以未到家門,連小孩童都已在門外候著。這樣的描述,讓詩句中涌現出無比的親切感。
于是“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兩句,除了在形容李白走進斛斯山人家的大門之后,所經過的情景之外,也在于描述李白投身于人家所看到景象的感觸。從“綠竹入幽徑”的形容,可見主人也不是一位凡俗之人,所以入門的小徑兩旁種滿了綠竹相襯,這里的“綠竹”隱含著清貞勁節的象征意義:從“青蘿拂行衣”的描述,可見主人家中非常的樸素,并沒有什么奇花異草。我們把這兩句隱含的清貞勁節樸素之意合起來看,正是一幅標準的隱士家居圖。于是原本以為從山上幽居之境下山投身于人家的李白,卻又發現自己并沒有真的離開幽居之境,所改變的只是位置——從山上轉移到山下而已。
在這種情境中,李白心中的歡暢是可以想見的,所以“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兩句,就是李白在描寫與斛斯山人歡暢飲酒的情形?????????????????????????????????????????????????????????????????????????????????????????。“歡言得所憩”一句,是在形容李白和斛斯山人飲酒時的感覺很舒服,兩人談話投機,歡言無限,讓李白覺得斛斯山人的家,正是最好的休息場所。這可以說對斛斯山人一種很高的敬意和贊美。“美酒聊共揮”一句,是在形容兩人歡談過程中,還伴有美酒可以共飲,感覺更是逍遙快樂。“揮”字在這里有以酒共話的含意。談話投機,心情輕松,再加上有美酒得以共飲,真是讓人心曠神怡。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兩句,是描述李白和斛斯山人一面談話飲酒,一面輕松地吟唱歌曲,一直到天上的星星都已漸稀,天都微亮才作罷。因為下句有“曲盡”兩字,所以這里的“松風”,可能指的是曲名,不過如果當做李白的歌聲與山上的松風相應和來理解,也是可通的。這兩句充分表現出李白與斛斯山人長歌歡暢,忘了時光流逝的情景。
然后我們看最后的“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兩句,就以李白和斛斯山人共同歡談,忘卻人間的心機而陶然快樂的情景來作為本詩的結束。“我醉”是李白醉,“君復樂”是指斛斯山人雖然沒醉,但是看到李白高興飲酒至醉,心中也十分快樂。以此來看,斛斯山人對李白的友情可說十分深厚了。
本首詩以描述李白下山過訪友人的情景及趣味為主。“山月隨人歸”寫得妙趣橫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得幽景宜人。“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寫出歡暢中不覺天明之樂。全詩聲韻流宕順暢,筆調如同行云流水,將李白胸中瀟灑之意完全傳達出來。
自遣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
旨要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兩句寫對酒之美樂,“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兩句寫醉態之幽趣。
賞析
這首詩的題目為《自遣》,可見是李白在描述自己平常生活時所體會出來的快樂。我們看前兩句的“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寫的是對酒之美樂,有酒可飲,不覺時光之逝,可見是如何沉浸在飲酒之樂中。飲酒之時,落花飄來,沾在自己的衣上而不揮落,更將飲酒的場景點染得十分靈動而清麗。至于“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兩句,則是描寫醉態的幽趣。我們看這首詩中,“對酒不覺暝”與“醉起步溪月”相呼應,“落花盈我衣”與“鳥還人亦稀”呼應,寫得極其幽美。
我們從全篇的構思布局來看,前兩句寫的是“不覺”的感觸,所以偏向于忘我情境的展示,只要有酒可飲,所謂時間的消失與生命的消長,都不能讓李白的心靈產生悸動的感覺。至于后兩句寫的則是“覺”的感觸,所以偏向于有我情境的展示:而有我之因,是起于醉起,所以說“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然而李白醉起后的有我世界,仍然只是個“鳥還人亦稀”的世界,本身似乎仍然遺世而獨立。所以雖然是醉起而有我,其實和前兩句的忘我世界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因此,就李白而言,創作這首詩時,究竟是處于醉中還是醉起,便也不必過于深究,而這正是此詩題名為《自遣》的含意:生活中有酒萬事足的快樂。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歌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49]苦不早,著鞭[50]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51]臣,余亦辭家西入秦[52]。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53]。
【注釋】
[49]萬乘:指皇帝。
[50]著鞭:騎馬加鞭趕路的意思。
[51]會稽愚婦輕買臣:《漢書·朱買臣傳》中記載:“朱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yì,割)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卷六十四)李白引用這個典故,比喻那些輕視自己的世人,就如同朱買臣的妻子嫌棄朱買臣的行為一樣。
[52]秦:在這里指唐朝的國都長安,因為長安在春秋戰國時屬秦國之地而得名。
[53]蓬蒿人:“蓬蒿”是長在野地上的兩種雜草,所以“蓬蒿人”就是指田野中的平民。
旨要
本詩是李白在表達將如同當年朱買臣一樣,到長安求取功名的心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兩句,正是李白最佳的自我寫照語。
賞析
李白給人的感覺,正如杜甫在一首《贈李白》詩中所說“飛揚跋扈為誰雄”的形象。這首《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元年(724),因為唐玄宗下詔命李白入長安,李白收到這封詔書后,志得意滿,認為此去長安求取功名,對他而言乃是易如反掌之事,全詩的內容,正是充滿如同杜甫所形容的“飛揚跋扈”情狀。
我們先來看詩一開始的前兩句“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除了點明李白歸來的時節以外,還展現出一種歡樂愉悅的氣氛?????????????????????????????????????????????????????????????????????????????????????????。我們可以說這種歡樂愉悅的氣氛,是起于五谷豐收的原因,但是也可以說李白因為收到唐玄宗的詔書,即將入京,在這種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情況下,一切情景看在李白眼里都成了歡樂的象征。
接下來的“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四句,便全都是歡樂愉悅氣氛的充分呈顯。“呼童烹雞酌白酒”一句,顯然有慶賀即將奉詔入京之意;“兒女嬉笑牽人衣”一句,則是描述家中兒女也感染了李白歡樂得意的氣氛;“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兩句,則是描述李白先以高歌來表達心中的欣慰之情,再以舞蹈來展現心中的快意。我們從“落日爭光輝”五字的形容來看,李白可能是取劍而舞,所以劍在舞動時所閃耀的劍光,好像要與落日互爭光輝一樣。這一段文字,把李白心中的得意之情,表達得非常生動傳神。
接下來的“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兩句,是李白在自我表示,希望早日見到皇帝以申明自己胸中抱負,因而恨不得即刻快馬加鞭,趕完遙遠的路程到長安去的心思。這兩句正是接續上面得意之情而出的。在這種心情之下,自然會從心中浮起功名唾手可得的想法,所以接下來便出現“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這樣的詩句來。“會稽愚婦輕買臣”一句,引用的是西漢朱買臣的事跡。朱買臣因為長久處于貧困中,妻子憤而嫌棄離去,但是數年之后,朱買臣有機會到了長安,因為嚴助的推薦,受到漢武帝的賞識重用,并任命為會稽太守的官職。李白引用這個典故,把凡是曾經看不起李白的人,都比喻成朱買臣那位沒見識的妻子。“余亦辭家西入秦”一句,則是指出李白馬上要如同當年的朱買臣一樣離家西去長安,然后也將和朱買臣一樣,很快就可以取得功名。
全詩寫到此處,得意之情已經滿溢到最高點,因而李白便用“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兩句,作為本詩的結束語,然后給讀者留下一幅志得意滿、飛揚跋扈的李白形象。
我們從這一首詩的內容中,不僅看到了李白志得意滿、飛揚跋扈的形象,也看到了李白一氣如注的藝術創作能力,全詩從開始到結束為止,沒有一句呈現出輕軟無力之氣,這就是李白詩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王績、韋承慶、張九齡、宋之問、王勃、張說、沈佺期詩選
下一篇:仕途耗盡歸來子——讀晁補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