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飛白修辭手法
[定義]明知其說錯或寫錯,故意將錯就錯如實記錄或援用下來的一種修辭方式。(楊春霖等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第989頁)又稱擬誤、非別。
實際上,飛白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說寫者(直接表達者)處在無意的狀態中出錯;第二個層面是記錄者或援用者(間接表達者)在有意的狀態中,將說寫者的錯誤原封不動地加以記錄或援用。兩者的關系是有意者對無意者錯誤的有意識的模仿。飛白的修辭效果正是在無意與有意的對比中不動聲色地將自己對說寫者的褒貶蘊含其中,讀者也就在這無意識與有意識的對比中體會了間接表達者的用意。
[例釋]根據出錯的原因,飛白可分為4類:
(1)語音飛白。記錄或援用說話者因口吃、咬舌兒、方言等語音上的不規范現象所構成的飛白。
例1:有時候,阿姨先把燈打開了,她嘴里連連說:“我吉己(自己)來,我吉己來。”(周立波《燈》)
例2:我的話一停,潘虎就馬上接著說:“就就就照你你你的辦,你你你來當政委。”“我當政委?”“嗯。”我連忙搖頭:“不行,不行,我沒有這份能力。”“你你你是黨黨員嘛。”(鄧洪《潘虎》)
例1是方言造成的飛白,受方音的影響,阿姨無法分辨“z”和“j”的讀音,所以把“自”說成了“吉”。作者周立波明知其錯卻將它原封不動地照錄下來,使人物形象真實可信。例2是口吃造成的飛白。潘虎因口吃所以說話時語詞不斷的重復,這種重復不是說話人為達到某種效果有意為之的,而是他不自覺的習慣。重復雖造成了語流的阻塞,卻能使人物個性鮮明而生動。
(2)語義飛白。記錄或援用說話者誤解語義、不合邏輯的句子構成的飛白。
例3:清代小石道人《嘻談續錄》中有這么一個笑話:一個人因為是捐錢得的官,所以不懂官場的語言。到任后就去拜見上司,上司問:“貴處風土如何?”他回答說:“并無大風,更少塵土。”上司又問:“春花如何?”他回答說:“今春棉花每斤二百八。”又問:“紳糧如何?”回答說:“卑職身量,穿三尺六的衣服。”又問:“百姓如何?”回答說:“白杏只有兩棵,紅杏倒不少。”上司說:“我問的是黎庶。”他回答說:“梨樹很多,但結的梨都很小。”上司生氣地說:“我問的不是什么梨杏,我是問你的小民!”他趕緊站起來,說:“卑職小名狗兒。”
例3中用金錢換取官職的官員連基本的官場語言都不懂,以至于錯誤百出,將“風土”、“春花”、“紳糧”、“百姓”、“黎庶”和“小民”誤解為“大風和塵土”、“春天的棉花”、“身量”、“白杏”、“梨樹”和“小名”,他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回答上司的提問的,自然驢唇不對馬嘴。但他自己卻渾然不知,對上司畢恭畢敬,誠惶誠恐。可笑又可憐,可嘆又可悲!記錄者將其原原本本地照寫出來,目的是通過這位小官的滑稽卻不失真誠的“表演”來揭露官場的黑暗與腐敗,辛辣地諷刺了無知無識的草包官員。從而讓讀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時又陷入深深的思索。
(3)語法飛白。記錄或援用說話者不符合語法規范的句子構成的飛白。
例4:為群:“沒有一點集體思想。”
秦大娘:“你有集體,你去集體,俺不集體……”(陳登科《風雷》)
例4“有集體”、“去集體”、“不集體”從語言學的角度看都是不符合語法規范的,但出自秦大娘之口卻顯得特別地真實:她沒有什么文化知識,不懂得“集體”的真正意義,因此當別人批評她“沒有一點集體思想”時,她只能按照自己的邏輯來反駁。這不是有意的省略,而是在不理解情況下的誤說。
(4)字形飛白。記錄或援用說寫者的錯別字構成的飛白。
例5:于是薛蟠笑道:“你提畫兒,我才想起來,昨兒我看人家一張春宮,畫的著實好。上面還有許多的字,也沒細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黃’畫的,真真的好的不得了!”……眾人看時,原來是“唐寅”兩個字。(曹雪芹《紅樓夢》)
例5兩個字在字形上相似或相近,花花公子薛蟠不學無術,卻又想在眾人面前賣弄學問,不想弄巧成拙,把“唐寅”念成“庚黃”,在眾人面前出了洋相。曹雪芹利用字形飛白不動聲色地暴露了薛蟠的知識水準,諷刺得含而不露。
[辨析1]飛白與別解。見“別解”條。
[辨析2]飛白與存真。見“存真”條。
[辨析3]飛白與仿詞。見“仿詞”條。
[辨析4]飛白與歧義。見“歧義”條。
[辨析5]飛白與曲說。見“曲說”條。
[辨析6]飛白與旋造。見“旋造”條。
[辨析7]飛白與錯別字。語言形式上都含有錯誤。區別是:
從表面上看飛白就是別字別音、錯字諧音,但飛白中的“錯”對表達者(直接表達者)來說是無意識的,無意的,即不知其錯;而對記錄者或援用者(間接表達者)來說則是有意識的,即明知其錯卻故意不加修改地照說或照寫,從而產生特定的修辭效果;錯別字是語言學術語,它的“錯”沒有再被模仿或援用,因此,它只能是錯別字,而無法產生修辭效果。
上一篇:什么是排比修辭手法
下一篇:什么是仿語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