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凡圣同躔
菩提達摩[2]
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景德傳燈錄》卷三頁四十九
【白話新唱】
悟道者的心境是這樣的:
不會看到惡的事情就嫌厭
也不會看到善的事情就想努力去奉行
不會舍棄智慧而親近愚癡
也不會拋棄迷惑而接受覺悟
因為通達大道,所以不是一般價值觀能夠衡量
因為通達佛心,所以不是一般思想可以揣測
不與凡圣認同
超越一切對立
這樣才有成佛作祖的資格
【分析與鑒賞】
“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是蠻令人訝異的想法。一般人習慣性地認為宗教無非教人離惡向善,可是禪宗的一代宗師怎么會這么說呢?
原來,在悟道者的心中,是沒有善惡的對立、沒有好壞的差別,只有事情的真相,沒有價值的判斷。
當悟道者聽到人們認真地討論如何“導正社會不良風俗,重整道德秩序”時,他也許會忍不住發笑。就像當我回想起多年以前,我還是懵懂無知的小學生,當時老蔣統治寶島臺灣。老師教我們唱著:“領袖!領袖!我們偉大的領袖!你是大時代的舵手,你是舉世無雙的偉人……”我只覺得荒謬、可笑,并且為這種幼稚的領袖崇拜感到悲哀。(我的老師們是心甘情愿地教我們唱這些歌嗎?)
最道德的事情,莫過于清醒,不受人惑。
[1]躔:軌道、路徑。
[2]菩提達摩(?-535):來自印度的高僧,是我國禪宗的初祖。一生傳奇事跡頗多,其卒年也有數種說法,甚至傳說他不死而只履西歸。
上一篇:雪峰義存《萬里無寸草》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
下一篇:高峰原妙《云庵》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