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軾
【作者簡介】
蘇軾(1037 — 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 祐 二年(1057)進士。神宗熙寧間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朝中新黨羅織罪名,彈劾他以詩訕謗朝廷,被捕入獄,經(jīng)多方營救,出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史稱 “ 烏臺詩案 ” )。哲宗元 祐 間,遷翰林學士,出知杭州、潁州,后又被貶惠州等地。謚文忠。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文兼擅:詞以豪放著稱,而實風格多樣;詩兼學多家,具有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性情真率的特色;文章筆力勁健,無不盡意,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之一。有《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東坡樂府》三卷等。詞集整理本有近人龍榆生《東坡樂府箋》,今人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等。
水 調(diào) 歌 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題解】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九曰: “ 《樂苑》曰 ‘ 《水調(diào)》,商調(diào)曲也。 ’ 舊說《水調(diào)》《河傳》,隋煬帝幸江都時所制,曲成奏之,聲韻悲切。 ” 《欽定詞譜》卷二三: “ 按《水調(diào)》乃唐人大曲,凡大曲有歌頭,此必裁截其歌頭,另倚新聲也。 ” 此詞為蘇軾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在密州所作。出世入世的矛盾,自然人生的思考,抑郁愴怏的情感,高遠浩蕩的格調(diào),奇異瑰麗的興象,大膽神奇的想象,構成了這篇名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1]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2]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3] ,高處不勝寒 [4]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5] 。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6]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7]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8] 。
(《蘇軾詞編年校注》)
【注釋】
[1] “ 明月 ” 二句:化用唐李白《把酒問月》中 “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 ” 詩句。
[2] “ 不知 ” 兩句:不知道天上現(xiàn)在是多少年了。唐戴叔倫《二靈寺守歲》: “ 已悟化成非樂界,不知今年是何年。 ”
[3] 瓊樓玉宇:指月中的宮殿。托名唐柳宗元著《龍城錄》載唐玄宗游月宮,見一大宮闕,榜曰 “ 廣寒清虛之府 ” 。
[4] “ 高處 ” 句:唐鄭處誨《明皇雜錄》: “ 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上游月宮,將行,請上衣裘而往。及至月宮,寒凜特異,上不能禁。 ” 不勝:禁不住。
[5] “ 起舞 ” 兩句:翩翩起舞仿佛已經(jīng)離開了人間,置身天上。弄清影:玩賞月下起舞時的身影。
[6] “ 轉(zhuǎn)朱閣 ” 三句:月光照遍了華麗的樓閣,透過門窗,照在了無眠之人(蘇軾)的身上。
[7] “ 不應 ” 兩句:謂月亮不會與人有仇,但為什么偏偏要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圓呢?宋司馬光《續(xù)詩話》謂石延年有 “ 月如無恨月長圓 ” 句。何事:為什么。
[8] “ 千里 ” 句:南朝宋謝莊《月賦》: “ 隔千里兮共明月。 ” 唐孟郊《嬋娟篇》: “ 月嬋娟,真可憐。 ” 嬋娟:美好的樣子。
【集評】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九: “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
念 奴 嬌
赤壁 [1] 懷古
【題解】
元稹《連昌宮詞》中有 “ 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 ” 句,作者自注云: “ 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 ” 調(diào)名 “ 念奴嬌 ” ,本此。此詞為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懷念古代英雄豪杰,感嘆現(xiàn)實功業(yè)難成,抒發(fā)世事蒼茫的悲壯情懷,為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2] 。故壘 [3] 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 [4] 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5]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 [6] 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 [7] ,談笑間、強虜 [8] 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 [9] 江月。
(《蘇軾詞編年校注》)
【注釋】
[1] 赤壁:三國時赤壁之戰(zhàn)舊址,在今湖北蒲圻縣,不在黃州。宋朱 彧 《萍州可談》卷二載黃州 “ 州治之西,距江名赤鼻磯。俗呼鼻為弼,后人往往以此為赤壁。 …… 東坡詞有 ‘ 人道是周郎赤壁 ’ 之句,指赤鼻磯也。坡非不知自有赤壁,故言 ‘ 人道是 ’ 者,以明俗記爾。 ”
[2] 風流人物:杰出的人物。
[3] 壘:壁壘,一種軍事設施。
[4] 周郎:周瑜,字公瑾,人稱 “ 周郎 ” ,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的主將。
[5] “ 亂石 ” 三句:凹凸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波濤拍打著岸邊,卷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浪花。雪:比喻浪花。
[6] 小喬:周瑜的妻子,與其姊大喬(孫策妻)都稱國色。唐杜牧《赤壁》詩有 “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 句。
[7] 羽扇綸巾:揮羽扇、佩綸巾是魏晉士人常有的裝束,這里形容周瑜的儒將風度。
[8] 強虜:或作 “ 檣櫓 ”“ 狂虜 ” 。
[9] 酹:用酒灑地,以表祭奠。
【集評】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九: “ 東坡 ‘ 大江東去 ’ 赤壁詞,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 ”
定 風 波
三月七日,沙湖 [1] 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題解】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有兩年。遭此重創(chuàng),蘇軾有了更為達觀的生活態(tài)度。這首詞就充分表現(xiàn)了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 [2] 且徐行。竹杖芒鞋 [3] 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4] 。
料峭 [5] 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6] 。
(《蘇軾詞編年校注》)
【注釋】
[1] 沙湖:地名。《東坡志林》卷一 “ 游沙湖 ” 載: “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 ”
[2] 吟嘯:吟詩、長嘯。
[3] 芒鞋:草鞋。
[4] “ 一蓑 ” 句:一生本來就是在披蓑衣冒風雨中度過,向來處之泰然。
[5] 料峭:形容春風寒冷。
[6] “ 回首 ” 三句:詩人回顧自己的一生遭遇,以平淡閑適的心境處之,即無所謂坎坷與順利,不值得悲或喜;就好像此時天晴而回顧剛才遇雨的情況,當時既不必因雨而狼狽,此時亦不必因晴而歡欣慶幸。
【集評】
〔清〕鄭文焯《大鶴山人詞話》: “ 此足征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 ”
卜 算 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題解】
萬樹《詞律》卷三 “ 卜算子 ” : “ 毛氏云: ‘ 駱義烏(駱賓王)詩用數(shù)名,人謂為 “ 卜算子 ” ,故牌名取之。 ’ 按山谷詞 ‘ 似扶著賣卜算 ’ ,蓋取義以今賣卜算命之人也。 ” 按北宋詞人柳永、張先集中均有《卜算子慢》,《卜算子》詞調(diào)的出現(xiàn)自當更早。此詞作于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五月間蘇軾初到黃州時。詞中描繪的孤鴻,它時時受驚,無人理解,揀盡寒枝,不肯棲宿,只能寂寞地在沙洲上漂游,這正是蘇軾經(jīng) “ 烏臺詩案 ” 后初到黃州時內(nèi)心不安、孤獨、高傲和自甘寂寞的境地的寫照。詞人將這些原本常見于貶謫詩的人生思考和精神追求寫入詞中,使宋詞的思想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缺月掛疏桐,漏斷 [1] 人初靜。時見幽人 [2] 獨往來,縹緲 [3] 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4]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5] 。
(《蘇軾詞編年校注》)
【注釋】
[1] 漏斷:漏壺里的水滴盡,指夜深了。漏:古時滴水計時之器。
[2] 幽人:隱居之人,此為蘇軾自指;另一解為囚禁之人。
[3] 縹緲:隱約不清的樣子。
[4] 省:明白,了解。
[5] “ 揀盡 ” 兩句:鴻雁不肯棲息于樹枝,獨自一人飽受沙洲的寒冷。
【集評】
〔宋〕黃庭堅《跋東坡樂府》: “ 東坡道人在黃州時作,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 (《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六)
〔清〕陳廷焯《詞則 · 大雅集》卷二: “ 寓意高遠,運筆空靈,措語忠厚,是坡仙獨至處,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
〔清〕黃氏《蓼園詞評》: “ 此詞乃東坡自寫在黃州之寂寞耳。初從人說起,言如孤鴻之冷落。第二闋,專就鴻說,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斯為超詣神品。 ”
臨 江 仙
夜歸臨皋
【題解】
這首詞作于元豐六年(1083),蘇軾 “ 待罪 ” 黃州,連行動都受限制。為了避免多言有失,詞人常常 “ 無事不出門 ”“ 杜門深居 ” ,過著孤獨寂寞的生活,往日的朋友也離他遠去,這一切讓他感受到人情的冷暖: “ 我謫黃崗四五年,孤舟出沒風浪里。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寒宜死矣。 ” 酒便成了他排愁解悶的工具。這首詞充分反映出作者在逆境中的出世思想,表現(xiàn)了他思想上的苦悶,同時也不乏風趣和幽默。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1]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依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2] ,何時忘卻營營 [3] 。夜闌風靜 縠 紋 [4] 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5] 。
(《蘇軾詞編年校注》)
【注釋】
[1] “ 夜飲 ” 兩句:夜深了,詩人在東坡飲酒,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jīng)三更。元豐四年(1081),蘇軾在黃州東南的荒地上開荒耕種,取名東坡,第二年又在旁邊建了居所,取名雪堂。
[2] 此身非我有:身不由己。《莊子 · 知北游》: “ 舜問乎丞曰: ‘ 道可得而有乎? ’ 曰: ‘ 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 舜曰: ‘ 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 曰: ‘ 是天地之委形也。 ’”
[3] 營營:紛擾忙碌的樣子。指為世俗利祿而奔波忙碌。
[4] 縠 紋:波紋。
[5] “ 小舟 ” 兩句: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載,蘇軾在黃州 “ 與數(shù)客飲江上,夜歸。江面際天,風露浩然,有當其意,乃作歌辭,所謂 ‘ 夜闌風靜 縠 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 者,與客大歌數(shù)過而散。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辭,掛冠服江邊, 拏 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酐如雷,猶未興也。然此語卒傳至京師,雖裕陵(神宗)亦聞而疑之。 ”
【集評】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 前首(《臨江仙 · 送錢穆父》)因送友而言我亦逆旅中行人之一,語極曠達。次首(指本篇)方寫江上夜歸情景,忽欲扁舟入海,此老胸次,時有絕塵霞舉之思。《臨江仙》調(diào)凡十二首,此二首最為高朗。 ”
洞 仙 歌
仆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 [1] 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 [2] 夜起,避暑摩訶池 [3] 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無知此詞者,獨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耳。
【題解】
《洞仙歌》,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此詞乃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夏作于黃州。全詞寫后蜀主孟昶與后妃熱夜納涼,然并非僅敷衍故實,尾二句使全詞寓意深遠、格調(diào)提高。
冰肌玉骨 [4] ,自清涼無汗。水殿 [5] 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 [6] 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 [7] ,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 [8] 淡、玉繩低轉(zhuǎn) [9]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10] 。
(《蘇軾詞編年校注》)
【注釋】
[1] 孟昶:五代時后蜀國的國主。
[2] 花蕊夫人:孟昶寵妃。四川青城(今都江堰)人,善詩詞,一說姓徐,一說姓費。
[3] 摩訶池:孟蜀宮苑中的大池,地處成都。
[4] 冰肌玉骨:形容花蕊夫人姿容秀潔。
[5] 水殿:摩訶池旁邊的宮殿。
[6] 欹:同 “ 倚 ” ,依靠,倚靠。
[7] 素手:白嫩的小手。《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 “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扎弄機杼。 ”
[8] 金波:月光。《漢書·郊祀志》: “ 月穆穆以金波。 ” 唐顏師古注: “ 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
[9] “ 金波 ” 兩句:月光暗淡,北斗七星低轉(zhuǎn),表示夜已深。玉繩:北斗七星中的兩顆星。
[10] “ 但屈指 ” 四句:說此時盛夏盼著秋涼來,而不覺年華也將暗中消逝。
【集評】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 全篇好語穿珠,清麗而兼高渾,風格似南唐二主。 ”
蝶 戀 花
春 景
【題解】
此詞約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晚春作于惠州。傷春之外,復傷情傷境。傳說其妾王朝云詠此詞 “ 為之流淚 ” (《歷代詩話》卷一一五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 [1] 。天涯何處無芳草 [2] 。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3] 。
(《蘇軾詞編年校注》)
【注釋】
[1] 柳綿:柳絮。
[2] “ 天涯 ” 句:謂芳草碧連天涯,春光已晚。漢淮南小山《招隱士》: “ 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
[3] “ 多情 ” 句:宋魏慶之編《詩人玉屑》卷二一引《詞話》: “ 蓋行人多情,佳人無情耳,此二字極有理趣。 ” 惱:逗,撩撥。
【集評】
〔清〕王士 禛 《花草蒙拾》: “‘ 枝上柳綿 ’ ,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東坡但解作 ‘ 大江東去 ’ 耶?髯直是佚倫絕群。 ”
【學生佳作賞析】
拂俗世之雜塵,滌心靈以志趣
—— 賞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眉州,地處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西南部,依傍著峨眉山,距樂山大佛亦不遠。這么一個地方,自古便是安然祥和、遠離戰(zhàn)亂之地,既有巴蜀風光的秀麗,又有佛光普照的淡雅。蘇軾,便是在這么一個沐浴著佛學光輝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
蘇軾與僧人為友,常與他們出游,隨他們參禪學佛。自幼便頗懂佛理。然則,因為年少便有些許成就,使得蘇軾對佛法修為自視很高。有一次,他去拜會承皓禪師,想一試禪師禪功,迎面便問:“聞禪師禪悟功高,請問禪悟是什么?”禪師不答反問:“請問尊官貴姓?”蘇軾道:“姓秤,乃稱天下長老之秤!”不料禪師大喝一聲,問道:“請問這一喝有多重?”蘇軾無言以對,遂禮拜而去。蘇軾學佛,骨子里卻隱隱透露出一股傲氣。此時的蘇軾,猶如念經(jīng)的小沙彌一般 —— 有口無心。嘴上雖能道出佛學之精妙,卻不了于心。
因為蘇軾的性子一直都很直,保持著一種激于義、廉于節(jié)、忠于君的士大夫思想。也正是因為他不懂圓滑,為人正直,才導致他卷入了烏臺詩案的風波,飽嘗了人身的折磨,被貶至黃州。從那以后,或許是因為仕途的蹭蹬,使他內(nèi)心有了對俗世更深刻的理解,蘇軾開始廣泛地閱讀各種佛學經(jīng)典。此時的他,和年少時的心態(tài)已有所不同。他在《答畢仲舉二首》中提到:“學佛老本期于靜而達,靜似懶,達似放;學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其所。”說明了此時的蘇軾,并非虔誠的佛教教徒,而是從佛學中汲取人生哲學的居士。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蘇軾創(chuàng)作了許多富有人生哲理的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便是其一。
這首詞描述的是蘇軾與友出游,不料逢上大雨,同行的人都表現(xiàn)得十分狼狽,只有蘇軾一人仍舊怡然自得。上闋描繪了雨勢浩大的情況下蘇軾的舉動。不去理會那惱人的風雨之聲,而是踏著芒鞋,拄著竹杖,以“輕勝馬”的步伐一邊走著一邊唱著歌,表現(xiàn)出了蘇軾不為外物所困擾、曠達的情懷。“一蓑煙雨任平生”,穿著蓑衣,便足以在風風雨雨之中度過一生了。一“任”字更是表現(xiàn)出蘇軾樂觀、逍遙的情懷。
下闋描寫了雨過天晴的情景。料峭的春風將微微的酒意吹盡。抬頭仰望卻發(fā)現(xiàn)山頭處初晴的斜陽映入了眼簾,呈現(xiàn)出一派閑適安然之景。回頭想想起初那風雨交加的情景,和此時此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此時的蘇軾并沒有因世事難料,風雨萬變而哀嘆,而是發(fā)出感嘆 —— 風風雨雨,這本是世間常態(tài)。在“我”看來,本無所謂風雨陰晴的。
通篇的詞句,描寫了雨時和雨后的情景,雨時的滂沱,使同行者皆狼狽,唯蘇軾一人安然處之;雨后天晴,又呈現(xiàn)出一片溫暖祥和的景致,與先前的景致形成鮮明的對比。然而,蘇軾既不因為先前的風雨之景而心感煩躁,也沒有因為現(xiàn)在的一片和煦而心生愜意。他只是內(nèi)心平靜地看待眼前的一切,發(fā)出感嘆 ——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此句讓我想起了《菩提偈》中所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中有掛礙,有塵埃,那是因為對世間萬物有所住。同行者因雨影響了行程而心生埋怨之意。心中存有掛礙,是故被世間風風雨雨牽著鼻子走,天晴而心樂之,天雨而心怨之,這便是人之常態(tài)。而此時的蘇軾,心知世間一切事物皆有其自然運轉(zhuǎn)之道,天晴天雨,乃世之常態(tài)。雖不由人心所控,然而人的想法是由人心而生的。蘇軾明白,只要內(nèi)心不因外界的變幻莫測而產(chǎn)生掛礙,便能夠自得其所了。
然而,蘇軾并非一虔誠之教徒,他并不像僧人那般心如止水,目空一切。那顯然太過嚴肅且不是蘇軾的作風。由詞的第二句“何妨吟嘯且徐行”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心中自有其樂趣 —— 唱著歌,緩緩走在紛紛風雨之下。原來,蘇軾在拂去外界給他內(nèi)心所帶來的雜塵之時,還以樂趣填充其內(nèi)心。這便是蘇軾的學佛之道。他不是簡單純粹地將佛學之道施加于自己身上,而是取其中適合自己的成分,為自己所用。也正因如此,蘇軾既能保有自己的那一份性格,自得其樂,又能不為世間的浮浮沉沉、虛妄飄渺之物而困惑。也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樂觀曠達的精神,使我對蘇軾產(chǎn)生了深深的崇敬之情。
(洪東曉 20110605 2011級土木11班)
【簡評】
借用蘇軾的佛學典故,從蘇軾的佛學修養(yǎng)來談詞作,表現(xiàn)出蘇軾雖處逆境仍悠然自得的個性,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解析角度頗為新穎、深刻。
寂寞沙洲有誰陪?
—— 蘇軾《卜算子 ·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賞析
作者抬頭仰望天空,一輪殘月懸在半空,好似掛在稀疏梧桐的枝干上。那用來計時的漏壺水滴之聲也漸漸消斷,夜深了,大家也許都睡了吧?作者剛到黃州不久,人生地不熟,一切都充斥著陌生之感,想著前不久發(fā)生的那場烏臺詩案,“我”明白了天意,從此高難問,那莫名其妙的罪名向“我”扣來之時,“我”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
“時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荒涼寂寞,獨自一人被貶黃州,政治理想就此落空,連個能交心的朋友都沒有,此時作者的心境想必與岳飛的“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近似。作者就是那獨來獨往被貶深林的幽人,空有高潔的品質(zhì)卻不能施展抱負,一腔熱血無處噴灑。
哦!作者突然明白了,回首過去,空有遺恨卻無人理睬,只能感嘆自己就像那孤鴻一樣,繞樹三匝卻無枝可依,于是只能揀盡寒枝,獨自一人忍受沙洲的寂寞和寒冷。
整首詞措辭上多采用冷色系的意象,帶有悲觀色彩。無論是“缺月”“疏桐”還是“幽人”“孤鴻”都有一種凄清悲苦的感覺,營造了一種清冷的氛圍,使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更加自然,仿佛一塊無需雕琢的美玉。
而煉字方面也很出彩,如“掛”的使用,就生動傳神地展示了月亮升在半空中的景象,表現(xiàn)了一種壓抑的氛圍,這種擬人手法的使用能夠讓景物形象生動。而“漏斷人初靜”則是寫時間的緩慢流淌。一個“斷”字寫出了作者百無聊賴聽漏滴聲,很久才聽見其聲斷絕的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度日如年的處境。“冷”字也有兩層含義,既指沙洲的清冷,是一種生理上客觀存在之感;又指作者內(nèi)心的悲涼,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所以說這首詞的遣詞煉字也很精彩。
作者由細節(jié)入手,月、桐、漏等細節(jié)描摹刻畫表現(xiàn)出作者心思之細膩,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作者被貶黃州后的空虛寂寞,因為只有無所事事之人才會過分細心地去關注時間。而下闋的頓悟之感更是精彩絕倫,孤高傲然的作者寧愿像孤鴻一樣獨自忍受沙洲的寒冷荒涼,也不愿與世人同流合污。
第一次注意到這首詞是因為一首流行歌曲,但后來仔細品讀,就真的喜歡上這首詞了,因為我覺得自身也有一種不得志的傷感和孤身在外寂寞漂泊之痛,而這首詞就可以引起我內(nèi)心的共鳴。我認為我和蘇軾有一點相像的是:因為理想,我們倍加堅強,但是在前進的道路上沒有人告訴我們究竟要走過多少荒涼才不至于過分凄涼。
那么,就算寂寞沙洲無人陪,我也會堅持自己的理想,正如蘇軾堅定自己的信念“揀盡寒枝不肯棲”一樣,做一只飄渺高潔的孤鴻。
(陳筱煦 20125219 2012級漢語1班)
【簡評】
以敘述的手法從詞的意境寫起,并進一步分析該詞的煉字煉句的精彩之處,以散文化的語調(diào)解析蘇詞,感情濃重,體會深刻。
淡淡春戀,一清如水
—— 蘇軾《蝶戀花 · 春景》賞析
談到蘇軾,仔細一想,會發(fā)現(xiàn)其實他的很多詩句已融入了大眾生活,比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或者“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們都會覺得朗朗上口。由此可看出,蘇軾真正建立了宋代詞風的一種平實風格。如“人生如夢”,如“多情應笑我”,他總可以把世俗平淡的語言非常直接地放入詞中,而又深具意味。再看這首《蝶戀花》,他一改大氣、揮霍豪邁的美學風格,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俏皮,還有他憂傷之中的某一種喜悅的感情。這首詞約宋哲宗紹圣二年晚春作于惠州。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墻里、墻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飽含眷戀與豁達。
先看上闋,寫暮春景色與傷春情緒,卻作曠達之語。“花褪殘紅青杏小”,由春入夏的季節(jié),花已經(jīng)有一些凋落了,紅色正慢慢褪去,杏花落了以后,青色的杏子卻慢慢長出來了。既寫了凋零,又寫了新生,構成了對立統(tǒng)一。“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此時,蘇軾已將目光從花上移開,轉(zhuǎn)向了非常優(yōu)美真實的鄉(xiāng)間山水畫。這個畫面的描繪,幾乎到了沒有主觀性的白描,燕子在村頭繞舍而飛,給畫面帶來了盎然春意,增添了一絲動態(tài)美,綠水繞舍而流,給人一種幽遠之感。“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枝頭上的柳絮越吹越少,已隨風遠去,普天之下,哪里沒有青青芳草呢?本是柳絮紛飛,春色將盡,令人傷感,然芳草青綠,何處不有,讓人燃起希望。蘇軾的曠達由此可見。“天涯何處無芳草”,好像不止是在講一個自然現(xiàn)象,同時它也擴大成為了一個心理經(jīng)驗,好像對生命有很大的鼓勵,讓人欣喜,同時我們可以說蘇軾確是一個人才,是說他在生命中所體驗到的某一種自然的豁達性。
下闋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以中國文學里少有的一種活潑俏皮的美學經(jīng)驗表現(xiàn)了蘇軾的深情與眷戀以及真性情。
“墻里秋千墻外道”一句讀來讓我們會想蘇軾怎么會這么寫?墻里面有秋千,墻外面有一條路,講沒講不是一樣的么?實際上這正是蘇子的高明之處,沒有大事件時,任何東西都可以信手拈來。再看“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墻外小道上走著行人(其實就是蘇軾自己),墻里飄來佳人清脆的歡笑,在蕩著秋千,一面蕩一面笑。突然,“笑漸不聞聲漸悄”,大概就是墻外的蘇軾踮起腳尖,一直想看佳人長得多美。可是佳人大概發(fā)現(xiàn)了他在偷看,所以跑掉了。笑聲越來越遠,然后就聽不到了。“多情卻被無情惱”,這個時候蘇子可能覺得自己是個蠻多情的人,很想認識一個美麗的姑娘,結(jié)果人家無情離去。我們可以看到在北宋詞當中,這種真性情、自我調(diào)侃與自我解悶,只有蘇軾才會有。并不是覺得他在悲嘆或者惋惜什么,而只是摸摸鼻子自我解嘲,然后離開。
所以,從整首詞來看,詞人寫了哀景,也寫了歡樂,我們可以從后面一段看到蘇軾最充分的悟道過程,就是“墻里秋千墻外道”,墻里墻外本來不應該有什么的,但當聽到“墻里佳人笑”,蘇子就想越過墻,但越過墻后,笑聲卻漸漸消失,眷戀的東西也消失了,這個時候,我們因蘇軾的自嘲都會心一笑,所以說他的感情是清如水的,他有眷戀,也有豁達,尤為奇妙的是,他將兩者完美合并。
我想今天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文學史上的蘇軾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豁達的姿態(tài)活在歷史的舞臺,他也告訴我們要活出自己。所以整篇詞,我們可以讀出他的眷戀,他的抱怨,他的小煩惱,還有他一清如水的真性情。
(周佩孜 20123775 2012級統(tǒng)計2班)
【簡評】
解析細致,娓娓道來,是一篇富有情感的散文。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品蘇軾《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每次吟誦到此句,總覺得有一股難言的酸澀痛楚之情郁結(jié)于心,久久不能散去。品讀過子瞻不少詩詞,風格多為豪放飄逸、大氣磅礴。其間,他如一個謫仙般,時而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而遙望明月,把酒問青天。而在此處,我看見的只是一個失去相濡以沫多年的愛侶的可憐人,只是一個打開心門,向逝去十年的亡妻傾訴相思之情的癡情人。十年啊,時間是把冰冷的利刃,能斬斷多少人之間的情思紛擾!這十年中,蘇軾因政治斗爭受到牽連,被貶至荒遠之地,心力交瘁,而陪伴他左右的也成了另一位蘭心蕙質(zhì)的蘇夫人,他確然是不可能時刻將亡妻掛于心間的,然而這種“不思量”并不代表忘卻,因為有一種感情是融于骨血的,即使長久未提及,閉上眼,那個人的一顰一笑依然能清晰地浮現(xiàn)在腦海中,揮散不去。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亡妻孤寂地躺在千里之外冰冷的墳墓中,心中的凄楚自是無法言說。她孤零零的墳頭上,是否因長久無人清理而長滿了喧肆的雜草呢?每逢忌辰,她是否也在盼著親人能前去陪她說些家常話呢?但這是無法實現(xiàn)的,橫亙在他們之間的是千里之距啊,但僅僅是這千里的路途嗎?更是生死之隔啊!這滿腔的痛意又能向何處訴說呢?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假如相逢了呢?蘇軾沉痛地說,這死別之后的十年,他因各種憂憤已被折磨得容顏蒼老,形體衰敗,即使與亡妻相逢,這般模樣的他,又如何叫妻子辨識!然而這也僅僅是假設!“相逢”只是“縱使”,妻子已逝,如何相逢?這般絕望的設想令人窒息,這是蘇軾深深的無奈和悲哀。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思之不得,惟有入夢尋她。夢中,蘇軾又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鄉(xiāng),看到了妻子當年住過的小室,如此親切熟悉,眼前仿佛又浮現(xiàn)妻子端坐在窗前,細心梳妝打扮的情景,這美麗的模樣是愛人在他心中永恒的印象。我忽又憶起巴金先生的《再憶蕭珊》:“她離開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長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門口,眼前就出現(xiàn)一張笑臉,一個親切的聲音向我迎來,走進去,卻只見一些高高矮矮的、沒有花的綠樹。”這樣深沉的情感,如何不叫人動容,不叫人落淚。
夫妻二人在夢中相見,卻沒有想象中熱烈的擁抱、親昵的話語,竟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是啊,該說什么呢?太過沉痛,所有話語都哽在喉間,只能彼此四目相對,任憑淚水傾盈。此時無聲勝有聲,夫妻數(shù)十年,早已心意相通,單憑眼神已足以讀懂其間情感,何須蒼白無力的語言?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料想著,妻子即使長眠地下,應還是念著自己,肝腸寸斷的吧。清冷的月光如水,傾瀉在愛人的墳崗之上,情景顯得愈發(fā)凄楚了。此時,生者與逝者同望一輪明月,卻是陰陽相隔,這千般相思如何訴盡,這心間的哀痛如何抹除!思之至此處,實在教人涕淚橫流。
蘇軾,這樣自由徜徉于天地間的意氣風發(fā)的錚錚男子,真正卸下心防,為亡妻哀悼一曲時竟是如此脆弱,令人心痛。他的百轉(zhuǎn)柔情,超越時間,不計生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時光荏苒千年,而今的我們再品此詞,仿佛還能看見那神情蒼涼,思念亡妻的淚流滿面的男子,也不免長嘆一聲: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陳穎 20134818 2013級日語1班)
【簡評】
作者以真摯的感情,讀懂了蘇軾的悼亡之詞。全文寫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將蘇軾詞解析得感人至深。
抱月沙洲眠
—— 蘇軾《卜算子 ·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賞析
初識蘇軾,是那高瘦的身影為我指了迷津。不知何時起,高中語文老師那高高的一抹影,瘦瘦的一道形,竟逾過千年,與蘇子瞻漸漸重合。猶記舞象之年,正是這樣一個人以蘇軾一首《定風波》引我入了詞門。一樣的竹杖芒鞋,一樣的煙雨平生。那般光風霽月,此時想起,還是那樣的驚心動魄。是夜,忽見窗邊藏月,作此篇,兼懷吾師。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讀來不覺讓人屏息,生怕一呼一吸便壞了這般靜謐,與王摩詰“月出驚山鳥”的以動襯靜不同,首句一弦殘月遙掛樹梢,月華從梧桐疏枝間灑下,光影交錯,浸染大地,漏壺傳來的滴答聲戛然而止,一片月下,萬戶裹上濃霜,都應在擁月而眠吧,如此一幕,猶如水墨渲染,時間定格。“時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問句擲地有聲,字字扣心,藏著萬般無奈蕭瑟。細細嘗來,齒間竟是游離苦味,那濃墨淺出的畫卷之外,卻又有誰人留意到煌煌月輝下形單影孤的詞人,那仿佛霧紗輕纏的江畔孤鴻的身影呢?
詞作上片,情景交融,以缺月、疏桐等意象,引出了詞人自指的孤鴻,字里行間,是夜半涼初透的凄,是對影成三人的寂。下片,則從孤鴻著手,勾勒出自己內(nèi)心的寫照。
“驚起卻回頭。”如此風消月靜的良月,是怎樣的惶恐不安,讓詞人竟生生用了“驚”字!是元稹“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的震驚、擔心?抑或白樂天“枕上忽驚起,顛倒著衣裳”的歡欣、雀躍?回首往事后期,刺破這般清幽的正是那有恨無人省,是那滿膺的遺恨與不甘,卻不得傾訴,無人寬懷慰藉的愁苦荒涼。曹孟德詩云:“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挑揀盡寒枝,卻都不能安之如素棲息的無奈,不是恃才放曠的狂傲,不是自命清高的矯作,而是不甘落俗、自甘寂寞的自持堅守,且讓我一人獨品這沙洲的冷!
此作成于詞人謫遷異鄉(xiāng)之際,仕途受挫,人情冷暖,值此良夜,詞人由景及己,觸景生情,借景抒臆,通過孤鴻這一意象的構造,描繪了作者心中的孤獨不安,遺恨惆悵之感。這是詞人在低谷時,對人生自我的思考,而尾句兩行,寓意深遠,運筆空靈,一解前言苦澀,豁然開朗;更是詞人在孤、苦、獨、寂之下,忠于本心,堅守靈臺的寫照,境界由之拔高。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語無二三。誰都會辛酸,何人沒有過?也許月下獨拭傷口,卻也莫要忘記最后抱月而眠,即使自己身處那寂寞沙洲,記得將所有苦楚釀成美酒,來日一醉自救。
(趙文杰 20102317 2010級成型1班)
【簡評】
此篇文章感情深沉豐富,文采飛揚,可謂才者。散文化的語言解詞,通過詞作道出人生的真諦。
天涯盡處脫凡塵
—— 讀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天青。微冷。濕雨。黃州的雨綿綿不絕,浸了大地,潤了草木,也濕透了路人的心。當同行的人滿身狼藉,爭先恐后地避雨,蘇子卻依然執(zhí)竹杖,踏芒鞋,在泥濘的小道上施然而行。那道在煙雨朦朧中的身影,恍若超脫了世俗 ——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才動京師。命懸烏臺,浪跡天涯,終得解脫。這是屬于蘇軾的充滿傳奇波折的悲情史詩。然而,自那個少年踏出了出蜀的第一步,那一份豪邁灑脫便從未離去 —— 這是屬于他的驕傲。所有的黑暗坎坷,都只是一蓑煙雨罷了。我自雨中來,又往風里去,任它泥濘不平,卻一笑度之。錦袍?青衫?布衣?官場束形,卻永遠束不住蘇子那顆曠達的心,那個看似孤獨的身影中有快馬奔騰。有誰怕?孤獨、彷徨、悵惘、懦弱的羈旅者選擇逃避,選擇回憶,殊不知坦然面對當下方能找回真正的自我。或許,這便是超脫于世俗的價值觀:我們何須為了他人的感受而存在?又何須為了一紙禮法而苦苦煎熬?
世事無常。恰如濃郁的春意中一絲料峭的春風,輕柔,卻又帶了一絲令人不安的涼意。冷風冷雨是蘇軾一生拋不開的話題。夢繞云山,魂飛湯火,他也曾彷徨,也曾對寄托了期許的功名滿懷失望。浪跡天涯,踏遍天下不平之路,悸動的靈魂終被大好河山的壯闊撫平。落寞惆悵的雨究竟是過去了。那是深山夕照?不,那是在海角天涯升起的一抹暖陽。于是這個世界少了一個刻板拘泥的政治家,多了一個極盡升華的詞人。
驀然回首,那最后一絲帶了逃避意味的酒意也已煙消云散,他的眼眸穿透了無盡的滄桑,望云卷云舒,看花開花落。“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富貴功名,良田美玉,終不是長久之物,何必汲汲而求?天空風輕云淡,所有的狂風暴雨都過去了。
“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一句“任平生”,一句“瀟灑處”,便蓋過了閨中詞人的“亂紅”“曉風”。這等手筆,又豈是一個自墮紅塵,或是囿于廟堂的詞人所為?他走過蜀道,踏過京城,禁于烏臺,遠赴澹黃,卻始終以一個巨人的姿態(tài)俯瞰眾生。縱然青衫已濕,他依然向前邁步,堅定,而義無反顧。
何謂塵世?急功名,求近利,欲求一切而最終一無所得 ——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 太渺小了,紅塵過客罷了,終不得解脫。心懷曠達,快意人生,想來才是更真實的自我。
當歸去。他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只一笑而過。
(陳肖笑 20130332 2013級土木9班)
【簡評】
這篇賞析文章說是詞評,毋寧說是訴說心懷,似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講述自己的故事,文氣頗高。
月兒彎彎照九州,月兒圓時照何方
—— 賞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喜幾家愁。丙辰中秋,正是良辰美景,可奈何老天無眼,生生讓這幸福的一家只能對月彼此思念。這柔和的月光,不知照亮了誰的思鄉(xiāng)夢;這殘酷的月光,不知告訴了誰他一直在流浪。是你嗎,蘇軾?是你舉起了手中的酒杯嗎,是你用醉眼描述出那綺麗的美景嗎,是你即便在這貶謫中仍不忘心中的報國理想嗎?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仿佛看見了你,端著一樽美酒,在月下向老天祈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天啊,你告訴他:“這天上的宮闕,早已不知道過了多少年,早已經(jīng)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可是地上的人兒卻還在飽受著思念之苦啊。“我欲乘風歸去”,我要乘著這風,奔到親人的身旁,然而,“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世間的小人太多,蒙蔽了世人的眼睛,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卻是只能嘆一句“不勝寒”。看著這溫和的月光,蘇軾不由得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兒在他的眼中早已變化,這般清雅美麗的月光,怎么能被人間所容忍呢?這不正如蘇軾自己嗎?有多少才華不被人賞識,不為世所容,落得個貶謫的下場。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夜深了,但是蘇軾還是沒有一絲困意,透過窗又看見了那皎潔的月亮。“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他恨啊,恨這個不平的世道,恨這個不能團圓的中秋之夜。“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然而哪有那么多恨呢?哪里有事情能那么完美呢?又有什么東西是一成不變永無遺憾的呢?瞬間,他大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啊,要學會接受有缺憾的人生,沒有痛徹心扉的悲痛思念,哪有合家歡聚時的其樂融融?沒有離別時折柳灞橋的無奈,哪有相見時無話不談的把酒話桑麻?所有的貶謫、思念、悲痛,不都是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時所遭受的痛難嗎?有苦才有甜,苦盡甘來。自己才不算白活了這一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相隔千里,他和家人看的卻是同一個月亮。月光觸碰到他的時候,也在觸碰他所思念的人,天涯若比鄰,共同欣賞著中秋夜里的美景 —— 那一輪圓月,這一切,又有何處能讓人生恨呢?
縱觀全詞,上闋主要寫出了月光的柔美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而下闋則是望月懷人,懷念故人的同時來感嘆己身。雄闊的景觀設置,月光籠罩下的綺麗世界,與蘇軾先悲后喜、樂觀豁達的情調(diào),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一個雄偉曠達的蘇軾,好一曲豪邁真率而又不失柔美的蘇詞。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喜幾家愁;而月兒圓圓的時候,同樣也是照亮著這九州,同樣在月下,也有不知多少家團圓,舉杯共飲,不知多少家望月思鄉(xiāng),多少游子對月獨酌,明月常有而人不常有,珍惜吧,每一次的苦難終會成為你的財富。
(王紫萌 20132822 2013級物流工程1班)
【簡評】
情味很濃的一篇抒情散文,好文采!
靈魂的曠達與自由
—— 蘇軾《臨江仙 · 夜歸臨皋》賞析
自幼時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一直甚愛蘇軾。正如林語堂所言:“蘇東坡比中國其它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yōu)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 這種混合等于耶穌所謂蛇的智慧扣上鴿子的溫文。”且不談千古風流的赤壁二賦,抑或“大江東去”的流芳百世,單單是這簡單輕松的一闋《臨江仙》,亦盡展蘇公才情。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那是神宗元豐五年,蘇東坡被貶于黃州的第三年,黃州的夜,不比京城熱鬧,蘇公深秋之夜唯有于東坡雪堂開懷暢飲,聊解寂寥,“莫使金樽空對月”,這一夜,醒復醉,醉復醒,對酒言歡,縱飲豪情,亦是蘇公豪放灑脫本性,一個“仿佛”,醉意朦朧之態(tài)盡躍于紙上。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夜寂靜,深夜走過黃州崎嶇的山路歸家,立于門外,只聽見家童熟睡打鼾的聲音,敲門無人回應,倚著竹杖,四周靜謐,唯江聲入耳,挾著江上之清風,伴山間之明月,詞人月下身影,遺世而獨立,那樣的清遠曠達,以有聲襯無聲,余味悠長。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莊子曾言:“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蘇軾與莊子,可謂隔世知音。這平白如話的一句,是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更是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人生在世,即便曠達灑脫如蘇子,亦難脫塵世桎梏,這一句“何時忘卻營營”,包含著多少經(jīng)歷宦海沉浮的辛酸與掙扎。
最愛“夜闌風靜 縠 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夜已深了,一輪明月映于江中,連風亦靜下來,水面 縠 紋歸于平靜。惟愿一葉扁舟,八景隨風,寄余于遼遠無邊的江海之中,既無力左右命運的磨難,不如灑脫,經(jīng)歷一番紅塵洗禮,猶入世到出世,于痛苦的逆境中形成的曠達不羈的灑脫襟懷,盡含于這一句“江海寄余生”。
每一個天才的命運仿佛都多舛,翻開歷史的畫卷,可以看到當年“烏臺詩案”后心力交瘁獨自一人向黃州蹣跚前行的蘇軾的背影。從京城的高位厚祿,日復一日的應酬,連篇累牘的唱和,突然到了滿目荒涼,“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的黃州,縱便曠達如蘇子,亦難免疲倦和絕望。
不僅是物質(zhì)上的貧乏,更有一種精神上的孤苦無告。正如蘇軾給友人的信中所言:“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不過,蘇軾終歸是蘇軾,生為后人,我不禁感謝看似無情的歷史,將一個光彩耀目的天才謫于黃州。黃州難言的孤獨,使真誠的勇敢、灑脫的情懷于無言的山水之間釀成一壺新酒,回歸于清純與空靈,習慣于淡泊和靜定。在那些靜靜地倚杖聽江聲的夜晚里,蘇子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回歸于靈魂的自由。愿乘一夜扁舟,漁樵于江渚之上,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感謝黃州那些寂靜的夜晚,釀成了蘇子一種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超曠的精神境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將那些凄苦的掙扎,無言的孤寂化為光艷絕倫的文字。我仿佛看到月下小舟里一襲白衣的蘇軾,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
(李軼賢 20130291 2013級土木5班)
【簡評】
解析貼切、深入,作者也可謂是蘇軾的 “ 異代知音 ” 了。
上一篇: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 王安石詞選講
下一篇: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秦觀詞選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