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將最后一支箭留下
——王維《李陵詠》
李陵詠
王維
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
結發有奇策,少年成壯士。
長驅塞上兒,深入單于壘。
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里。
將令驕虜滅,豈獨名王侍。
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
少小蒙漢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
引領望子卿,非君誰相理。
一道陰山,阻斷李陵眺望故鄉的目光。
這里本是他躍馬揚鞭浴血奮戰的沙場。公元前99年,一支驍勇的騎兵奔馳在陰山腳下,跑在最前面的正是英氣勃發的李陵。就在這一年,漢武帝任命寵姬李夫人之兄李廣利為將軍,帶騎兵三萬出酒泉討伐匈奴。本來在這次出征中李陵只負責后勤補給工作,可出身將門的一腔血性卻讓李陵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以自己的五千人馬作為大軍的一路偏師,獨當一面以少擊眾。武帝批準了他的請求,對于這位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漢武帝在表示信任的同時,也在暗自高興:這次勞師遠征除了要討伐屢屢犯邊的匈奴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給李廣利這位皇親一個樹立威信提拔升遷的機會,而既然有李陵主動請纓了,班師凱旋當不是問題。
李陵確實不負眾望,僅率五千部卒的李陵在連續三十余日的長途奔襲中,已經和他的祖父李廣一樣,成為一個讓匈奴膽寒的名字,尤其是當李陵與單于三萬人遭遇時,更顯示出了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在這場力量懸殊的戰斗中,李陵率眾殺敵的數量已經超過了自己兵力的總數,匈奴甚至連死傷的人都來不及搬走。然而,李陵的這支孤軍畢竟走得太遠了,當匈奴的鐵騎卷土重來,給養嚴重不足的李陵部眾已經難以招架水一般涌來的馬蹄,再加上庸碌無能的李廣利遲遲不發援軍,最終導致這支驍勇的騎兵湮沒在大漠黃沙之中,李陵矢盡援絕,仰天長嘆,終于降了單于。
陰山由此成為李陵生命的分水嶺。陰山之陽,平攤著一代將門虎子的煌煌戰功;陰山背后,則是叛國投敵的不赦之罪。在只看結果的時代,即便有近天之功也難抵最后一口英雄氣,縱橫沙場血染戰袍不足為奇,視死如歸殺身成仁方是真英雄。
李陵的悲劇由此而生。聲名顯赫的李氏宗族無法寬恕這位辱沒門庭的不肖子孫,“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讓他們感到無比尷尬的是飛將軍的后代竟做了胡人;更為震怒的則是那位握著最高決策權的漢武帝,他沒有想過自己的決策是否失誤,倒是偏聽了李廣利等一班小人的推卸之詞,尤其是當他得到李陵唆使單于備兵防漢的誣告后,更是龍顏震怒,不問青紅皂白,就誅殺了李陵的老母、兄弟和妻兒。而此時的朝堂早已開始了對這個叛臣的口誅筆伐,就連李陵的好友霍光也無片言只字為李陵一家開解,倒是與李陵并無深交的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結果慘遭宮刑。
“遠托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蘇武書》)一道陰山隔絕瞻望故鄉的目光,原本還有心歸漢的李陵在最終無家可歸之后,選擇了一個讓朔風勁吹的姿勢,嚼一口帶著血絲的馬肉,將手中的馬奶酒一飲而盡。當故國執行不義的時候,背叛也許是無限蒼涼的唯一選擇。
上一篇:盧綸《塞下曲·其二》沙場征戰詩詞賞析
下一篇:溫庭筠《蘇武廟》戰爭英雄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