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王元章《墨梅圖》
山陰賦客,怪幾番睡起,窗影生白。縹緲仙姝,飛下瑤臺,淡佇東風顏色。微霜恰護朦朧月,更漠漠、暝煙低隔。恨翠禽、啼處驚殘,一夜夢云無跡。
惟有龍煤解染,數枝入畫里,如印溪碧。老樹枯苔,玉暈冰圈,滿幅寒香狼藉。墨池雪嶺春長好,悄不管、小樓橫笛。怕有人、誤認真花,欲點曉來妝額。
詞以《疏影》為調,上承宋代姜白石(夔)的詠梅自度曲名作,情韻意趣已自不凡。其上片寫月夜梅開,將實景與幻覺糅合在一起,充滿詩情畫意。首句“山陰賦客”點明作畫者身份,然后用他在晚間數次起身、驚怪窗影生白引入,顯得巧妙自然。一個“白”字,已透露了窗外梅開花繁滿枝、雪白一片的明麗景象,作者隨即以此引發展開豐富的聯想,把梅花比作剛從瑤臺飛臨凡間的仙女,說她風姿綽約,淡妝薄施,佇立在那里期盼著東風給大地捎來繽紛的春色。而這時有微霜守護著朦朧的月光,夜霧彌漫在盛開的花間,整個環境是那么幽靜,一切都沉浸在夢幻般的境界之中。前人寫梅,最為人稱道的是宋林逋《山園小梅》詩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作者在此予以點染變化,不僅營造出一種可以與其媲美的意境,而且賦予梅花在月夜佇立待春的新意,讀來更覺嫵媚動人。以下折入拂曉鳥啼,驚破殘夢,一個“恨”字道出無限遺憾,幾多幽怨。這種夢景頓消的棖觸,既可理解為出自飄然下凡的仙姝即梅花本身,也可看作來自幾番睡起賞嘆月夜白梅的山陰賦客,這樣就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下片對《墨梅圖》寫真傳神的極力贊嘆。
過片三句點題,以“龍煤解染”揭示“墨”字,以“數枝入畫”緊扣“梅圖”,而“如印溪碧”更以形象的比喻稱嘆再現于紙的梅花神形兼備,如臨水照影。接著三句又由虛入實,就畫面的黑白相間、布局飽滿落筆。“老樹枯苔”可見梅枝蒼老,剛勁有力,墨澤深沉,干濕相濟;“玉暈冰圈”狀寫花形,施筆輕盈圓潤,用墨淡雅素靜;“滿幅寒香狼藉”,則突出了王冕墨梅畫的構圖特色,一變前人簡枝疏花的舊貌,代之以枝茂花繁,整個畫面氣韻充沛,筆墨淋漓,意態橫生。清人朱方靄曾指出王冕畫梅的這種創新說:“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至元煮石山農(王冕號),始易以繁花,千叢萬簇,倍覺風神綽約,珠胎隱見,為此花別開生面。”(《畫梅題記》)由此可見詞中這三句分別就枝、花和總體效果三層對《墨梅圖》的描寫,不僅概括簡要、生動傳神,而且由點及面,存真不失。最后,作者又從觀賞的角度,連用兩典,來感嘆墨梅的風韻長在,幾可亂真。首先他反笛曲有《梅花落》之意(如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用之,說圖中的梅花常見常新,留住了墨池雪嶺(緊扣“山陰”地名,因有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練字時洗筆成墨池的逸聞而及)的春色,既使有人吹笛也吹之不落。其次,又借用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晝臥含章殿檐下,有梅花落其額拂之不去而成“梅花妝”舊事(見《初學記》),來為圖中栩栩如生的墨梅擔心,生怕有人會見了誤以為真,把它采來用作額妝。這兩個典故都用得十分貼切,而且韻味無窮,不由人由衷地嘆服作者化典無痕又稱美之意全出的匠心和技巧。
上一篇:張翥《瑞龍吟》詩詞選鑒賞
下一篇: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愛國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