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江上漁者①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注釋】
①漁者:漁民。
賞析
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吳縣)人,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世稱“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入睢陽應天府書院就讀。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真宗率百官到亳州拜太清宮(時晏殊即在其列)。經南京(今河南商丘),人悉趨之,唯范仲淹說:將來再見未遲。次年即中進士。先后任廣德(今安徽廣德縣)軍的司理參軍,集慶(今安徽亳州)軍節度推官。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歷任泰州海陵(今江蘇省東臺縣附近)鹽倉監官及興化縣令(今江蘇省興化市)。因筑海堰有功,于天圣初年回京授大理寺丞。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母亡服喪,居南京。與南京留守晏殊交往甚密,受邀入睢陽書院講學。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服喪期滿。經晏殊舉薦,榮升秘閣校理。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因剛直急諫,被貶睦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鎮)知州。幾年后,調任蘇州,因治水有功,調回京師,獲天章閣待制,授開封知府。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濫用私權,貶為饒州知州。后再調潤州(今江蘇鎮江一帶)和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知州。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起,黨項首領元昊,自立西夏國,范仲淹被起為副帥,與夏竦、韓琦赴前線平亂。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戰事平息,范仲淹因戍邊有功,被調回京任樞密副使,后在四諫官(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的舉薦下再升副宰相。呈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主張全面改革。慶歷新政一年后夭折,出為那州(今陜西彬縣)知州、鄧州(今河南鄧州)知州。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再調杭州。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再移任青州。第二年(公元1052年)調往潁州途中病逝,享年六十四歲。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范仲淹一生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功績卓著。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
這是一首憫民詩,詩人從鱸魚的鮮美生發開去,描寫漁民劃著小船,不顧生命危險,出沒于峰谷浪尖。似是平淡,卻使人強烈地感受到漁者為了謀生,命薄如葉,從而引起讀者對漁者的深切同情。詩人能從平淡之中看出問題所在,那是因為他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范仲淹多次被貶,長期在基層生活,深知普通百姓生活的艱難。他愛民如子,常常接濟百姓,以致他臨終時積蓄已盡,貧病交加,一家人僅借官屋暫棲,略避風雨。后來死訊傳開,朝野轟動。萬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立祠堂,如喪考妣。北宋皇帝聞訊后也難過萬分,追加范公為兵部尚書,并親書褒賢之碑。歷史是公正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膾炙人口,流傳千古。
上一篇:古詩《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范成大·州橋》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