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題解】
孟浩然(689-約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縣)人,是唐代一位“不甘淪落卻以隱淪終老的詩人”。早年隱居襄陽鹿門山,寫詩作賦,閉門讀書。年四十,入長安求仕,應進士不第,失意而歸。漫游吳、越、湘、閩等地,后又回到襄陽隱居。張九齡做荊州長史時,應召做過短期從事。他一生活動范圍不廣。他的詩現存二百幾十首,以五言見長。風格清新,恬靜淡遠,多自然超妙之趣。除表現個人求官不遂的苦悶、羈旅他鄉的客愁外,尤以描寫山林幽靜的景物著稱。與王維齊名,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過故人莊》、《春曉》等是其代表作,兩詩含蓄清麗,雋永耐味,淡雅中見飄逸。平生雖以布衣終老,但詩名卻為時人所傾慕。李白、杜甫對他評價甚高。唯詩的內容較為狹隘,少開闊氣象。詩文有《孟浩然集》四卷。
【解讀】
全詩四句,詩意發展分兩層。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天,暖融融的風吹開了百花,吹綠了大地。這美麗的春色,令人十分舒適愜意,夜里睡得很香,直到天曉,鳥兒競相在花叢中,樹枝上,草地上鳴叫的時候才醒來。〕
第一層,寫“不覺曉”的宜人春光,與“聞啼鳥”的美好聽覺形象。
首句破題,突出了詩人睡意之濃。“不覺曉”三字特別富有情趣,從側面寫春天的美好,令人陶醉,使人睡而忘醒。
《春曉》,詩意隱涵,秀美,耐讀,為古今眾多詩評家所論及。詩人對春雨乍晴的早晨特別喜愛,然而卻不直寫,而用曲筆來表達,將自己對春色執著的愛,寓進了“不覺曉”三字中。“曉”而“不覺”,原因何在?在春天這個最美好的季節里,萬物復蘇,大地泛綠,百花盛開,這綠的海洋,花的世界,令人渾身舒坦,昏昏然欲睡。特別是夜晚,一覺就睡到旭日東升的早晨。足見春色之濃,春光之美,醉得人睡而難醒。然而,又是早晨明媚的春光把人喚醒,融融春色把人逗醒。詩人用了曲筆,春的美好都寓在這“不覺”之中。“不覺”二字,細細品評,那美勁兒,恐怕是只能盡情地體味,要言傳就難了。
第二句,寫“春”美妙的聽覺形象,啟發人豐富的想象,給人無窮的美感。
“聞啼鳥”,承接“不覺曉”。“不覺曉”,但已“覺曉”,是“聞啼鳥”而知“曉”。這句詩最動人之處,便是這一“聞”字。“聞”,并非被動地“聞”,它帶有主動性,表現了詩人對“春”強烈而又執著的愛。作者選取醒后最早的“聞”,而又乘著想象的翅翼,飛向戶外,飛向田野,飛向春天美好的大自然。“聞”所刻畫的聽覺形象,是何等生動。“聞”前飾以“處處”兩個疊字,使“聞”所產生的聽覺形象帶有廣泛之意,天上地下,花枝間,草叢中,都有黃鶯的鳴啼,春鳥的吟唱。細細揣摸這“處處”二字,令人感到無處不有春,處處皆是春,有力地表達了詩人“聞啼鳥”的歡快喜悅的心情。
“處處聞啼鳥”句,既是美妙的詩,又是絕妙的畫。詩,清香芬芳,透人肌骨;畫,栩栩如生,令人美不勝收。這贊美春天的詩,謳歌春天的畫,渾然合一,通過“聞”所創造的聽覺形象,把美好的春天描繪得感人肺腑,令人陶醉。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朦朧中想起昨天夜里,颯颯的風,瀟瀟的雨;雨打著花,風搖著花,枝兒像是載不動花。嬌態迷人的花,在輕風細雨中,到底有多少凋零,究竟有多少落英?〕
第二層,從另一個側面寫出了“風雨聲”美妙的聽覺形象,表達了詩人愛花惜春的情懷。
“風雨聲”與“聞啼鳥”相扣合。“處處聞啼鳥”,寫的是一夜風雨過后,次日拂曉,云開日朗,百鳥爭鳴的動人景象。“夜來風雨聲”,是寫春夜“風雨”的美妙。這是一幅別具特色,獨具韻味的畫面。那春風春雨隨夜幕臨降,春雨潤如油,細若甘露,瀟瀟灑灑;春風輕柔如絹綢,徐徐拂面。風和著雨,雨伴著風,乘著夜色,來到人間,滋潤著大地上的一切生靈。這春夜中的“風雨聲”,所喚起人們的想象是豐富的:大地暢飲著奶油般的春雨,草兒在“風雨”中歡快地搖曳,初吐新綠的樹兒在“風雨”中曼舞,花兒含著水珠在夜色朦朧的春風春雨中,顯出一種迷人的美,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景象。
上聯,寫醒后瞬間的聽覺——“聞啼鳥”;下聯首句,又返回到寫昨夜“眠”前的剎那聽覺——“風雨聲”。上聯次句,通過“聞”字將“春”之“曉”寫得無比清麗明快;下聯首句,通過“聽”的細致刻畫,將春夜的“風雨”景象寫得空濛神奇,字里行間流露了詩人的焦慮與惋惜之情。
第四句,通過設問,寫出了詩人愛花之切,憂花之深,從而表達了詩人愛春惜春的思想情感。
詩的最后一句,又折回到“春曉”的眼前來。由感到昨夜“風雨”的美妙,而又慮及到“風雨”之中的“花”。“風雨”“花落”相承,表現了詩人對花的關切。這戶外的“風雨”之聲,扣擊著詩人的心扉,于是情不自禁地發出“花落知多少”的問詢。詩人的情感起伏跌宕,表達出了歡快中伴著憂慮,酣暢中透著惋惜這復雜多變的情感波瀾。
“花落知多少”作為詩的結句,委實是美妙的。“知多少”與“風雨聲”的內在聯系,易被人們理解,而“花落知多少”所蘊含的美好形象,如不著意體察,便不易發現。仲春,大自然的造化功給予了“春”神態仙姿般的美,這美好的春化作美好的花,這美好的花秾艷麗色,百姿千態。晴和之日,風姿神韻格外誘人,“風雨聲”中,那奇異飄逸的美更令人神往。然而隨著時令的推移,季節的交替,新與陳的代謝,特別是在這春夜的“風雨聲”中,那些行將完成生命旅程的花,又有幾多敗落?情感豐富的詩人,在這春曉醒后的片刻,憑聽覺獲取的“春”的信息,透過小小的窗口,狂熱地擁抱著大自然,親吻著美好的花,呼喚著行將逝去的“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春惜春之情,從而使讀者受到感染,得到啟迪。
【綜述】
這首詩描寫了春日良辰美景,和詩人關切尋問花事的情景,表現了他對爛漫的春花與明媚的春天無比喜愛之情。詩人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描寫了春夜一場“風雨”過后,次日明晨群鳥歡唱的明媚春光,勾畫了一幅“春曉圖”。詩的構思新穎,脈絡回環往復,不依時間先后敘寫,先從眼前“不覺曉”寫起,再寫百鳥爭鳴的晨景,繼而追憶昨夜“風雨”,最后寫尋問花事,回到眼前,首尾照應。行文曲折,波瀾起伏,意美境幽,情濃趣妙。
上一篇:王之渙《登鸛鵲樓》揭示“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下一篇:曹植《白馬篇》原文鑒賞,抒發報國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