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中國人的生活里,無論是王孫公卿,或是市井小民,幾乎隨處都有詩的蹤跡。
譬如說,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個著名的皇帝詩人,他一生中寫了近萬首詩,但卻沒有一首流傳的。有一天,乾隆皇帝和他的文學侍從,著名的詩人沈德潛等外出賞雪,只見整個天地銀白一片,大雪紛飛。乾隆皇帝一見大喜,詩興大發,便高聲吟誦道:“一片一片又一片”。這時眾人在旁邊紛紛拍手叫好,乾隆更加高興,便大聲接下去吟道:“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正當他還要再數下去時,沈德潛趕緊一個箭步上前,跪下奏道:“皇上的詩太好了,請讓臣狗尾續貂,完成這首杰作好嗎?”乾隆正不知如何收尾呢,一聽此言,大喜過望,當下就恩準他的請求。沈德潛就朗聲接上一句:“飛入梅花都不見”,最后一句真是化腐朽為神奇,乾隆皇擊節贊賞了一番后,高興之余,隨即解下身上所穿的貂裘賜與德潛,成了一段佳話。
而市井小民,在他們的生活里,也自得其樂,也有自己的詩興,譬如說,談到人世間的滄桑,不必長篇大論,細說從頭,只要幾句話就可以表達了,就像是:“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他。而今七字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您說,傳不傳神呢?
而在盛唐之時,詩還可以拿到街上、菜市場去賣,或者用來換酒、換茶喝,就像錢幣一樣,可見詩早已是中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而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不是常常伴隨在我們童年的夢里嗎?
在各種文學體裁中,詩是最有影響力的一種,而“唐詩”則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頂峰。尤其到了開元、天寶的盛唐時期,唐詩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景象。李白、杜甫就是那時的代表人物。那個時代的詩人,所表達出盛唐時期的風貌,是博大、雄渾、深遠、超越的,這一切所構成“盛唐氣象”,至今還讓后人向往。有一點很特殊的是,“盛唐氣象”本來是用在“唐詩”中的說法,但現在也用來說明中國歷史上的那個黃金時代,而且是被歷史學家所接受的。整體來說,“盛唐氣象”有一個很大的特色,那就是“開明”與“開放”,是海納百川、氣象萬千,泱泱大度的。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首李白描寫盛唐繁華的名作--《清平調》。
李白在長安期間,曾應玄宗的要求,寫了三首《清平調》,是李白在長安期間,所創作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的詩作之一。
相傳在玄宗開元年間,宮中栽種了名貴的牡丹,到了花開時節,真是姹紫嫣紅,繽紛一片,好看極了。有一天,玄宗和楊貴妃,帶著宮中最著名的樂師李龜年,興致勃勃的前來沉香亭賞花。對著如此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怎么可以沒有音樂呢?玄宗覺得這種情境太美了,舊的歌詞是不能表達這種情趣的。于是急召翰林學士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下筆如飛,一揮而就,在金花箋上寫了三首《清平調》詩呈上。
玄宗看了之后十分滿意,當下便命梨園弟子奏起絲竹,李龜年展喉而歌,這時楊貴妃也快樂的飲美酒,聽新曲,玄宗一見越發興起,也親自吹起玉笛來助興,此時此刻,真是意氣風發,痛快淋漓。
這組詩一共寫了三首,其中以第一首最為出色,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這首《清平調》: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云想衣裳花想容”,說的是什么呢?貴妃身上飄逸的衣裳,就像那天上的云彩一樣的美麗,而這些嬌艷無比的牡丹,就像是貴妃的花容月貌。
“春風拂檻露華濃”,和煦的春風,吹拂過園中的亭檻,而那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嬌艷。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群玉山,是西天王母娘娘所居之處,而瑤臺,傳說在昆侖山上,也是王母娘娘的仙宮。像這樣豐潤嬌艷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啊!
詩中巧妙又自然的,將楊妃比作嬌艷的牡丹,又似天女下凡。語句濃艷,煥發著生命的美好與光彩,讀這首詩,真覺得如沐春風,花光滿眼,充滿了太平盛世的繁華風貌。
唐朝在后人看來,像是人間的神國,而我們的李白,是天上的謫仙,地上的詩仙。他用如此大氣的手筆,描繪了天上人間的美麗情境,讓后人傳誦一時,留下了無限想望的空間。
上一篇: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鑒賞
下一篇: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唐詩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