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
-----蘇 軾
熙寧五年(1072)蘇軾在杭州任通判。這年六月廿七日,他游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樓上喝酒,寫下五首絕句。這里選的是其中兩首。
兩首詩寫的都是坐船時所見,而各有妙趣。先看第一首:
詩人寫一場風雨變幻,十分生動。他那時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劃到望湖樓下。忽見遠處天上涌起來一片黑云,就像潑翻了一盆墨汁,半邊天空霎時昏暗。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來,一眨眼間,便潑下一場傾盆大雨。只見湖面上濺起無數水花,那雨點足有黃豆大小,紛紛打到船上來,就像天老爺把千萬顆珍珠一齊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聲響。船上有人嚇慌了,嚷著要靠岸。可是詩人朝遠處一看,卻分明知道,這不過是一場過眼云雨,轉眼就收場了。你看,遠處的群山不是依然映著陽光,全無半點雨意么。
開頭兩句寫的就是這場景象。
也確實是如此。這片黑云,無非是順著風勢吹來,也順著風勢移去。還不到半盞茶工夫,雨過天晴,依舊是一片平靜。水映著天,天照著水,碧波如鏡,又是一派溫柔明媚的風光。
詩人把一場忽然而來又忽然而去的驟雨,抓住它幾個要點,寫得如此鮮明,富于情趣,確是頗見功夫。用“翻墨”寫出云的來勢,用“跳珠”描繪雨的特點,自然是驟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驟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風”說明雨過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實描寫,卻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應,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寫一場驟雨的結束,又有悠然不盡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襯,用“水如天”和“卷地風”對照,用“亂入船”與“未遮山”比較,都顯出作者構思時的用心。這二十八個字,好像是隨筆揮灑,信手拈來,仔細尋味,便看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著痕跡罷了。
第二首是寫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
北宋時,杭州西湖由政府規定作為放生池。王注引張栻的話說:“天禧四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欽若奏: 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這是相當于現代的禁捕禁獵區;所不同的,只是從前有人買魚放生,還要掛個什么“祈福”的名堂罷了。西湖既是禁捕區,所以也是禁植區,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種植。詩的開頭,就寫出這個事實。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長的魚鱉之類,不但沒有受到人的威脅,反而受到人的施與,游湖的人常常會把食餌投放水里,吸引那些小家伙圍攏來吃。便是你不去管它,它們憑著條件反射,也會向你追趕過來。至于滿湖的荷花,也沒有誰去種植,自己憑著自然力量生長,東邊一叢,西邊一蔟,自開自落,反而顯現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詩的趣味卻在后面兩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也能俯仰嗎?人們都讀過杜甫“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訓屹如山”(《池州送孟遲》)的說法,如今卻偏要說“山俯仰”,山真能俯仰嗎?詩人認為是能的。那理由就在“水枕”。什么是“水枕”?枕席放在水面上。準確地說,是放在船上。船一顛擺,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這本來并不出奇,許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問題在于詩人把“神通”交給了“水枕”,仿佛這個“水枕”能有絕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顛來倒去。這樣的構思,就顯出了一種妙趣來。
“風船解與月徘徊”——同樣是寫出一種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風,小船隨風飄蕩。這也是常見的,不足為奇。人們坐在院子里抬頭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好像慢慢移動,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月下獨酌》)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蘇軾把船的游蕩和月的徘徊輕輕牽攏,拉到一塊來,那就生出了新意。是的,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還是船兒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來呢?假如說,是風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讓月亮在天上徘徊呢?還有,這兩種徘徊,到底是相同呢還是不同呢?確實,把“船”和“月”兩種“徘徊”聯系起來,就使人產生許多問號,似乎其中包含了什么哲理,要定下神來,好好想一想才是。如此說來,這句詩豈不是饒有情趣嗎!
人們常說“風馬牛不相及”。假如能把一些本不相及的東西拉在一塊,那又如何?讀了蘇軾這句詩,也許對讀者有些啟發吧。
上一篇:蘇 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古詩賞析
下一篇:梅堯臣《魯山山行》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