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看山
(一九五五年)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
熱來尋扇子,冷去對佳人。
一片飄下,歡迎有晚鷹。
【題解】
1993年,毛澤東百年誕辰之慶,《詩四首》發表于《黨的文獻》1993年六期,《看山》為其一。據孫東升《毛澤東在杭州登山賦詩——讀新發表的毛澤東〈詩四首〉》一文披露:“1955年夏秋之交,毛澤東來到杭州工作、休養,當時他62歲,已是花甲老人了。醫生根據他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提出要他多安排一些游泳、爬山、跳舞等活動,以增加運動量,達到健身的目的。”“他還多次登臨西湖附近名山,一覽西湖美景,并留下數首即興之作。”又據林克《憶毛澤東學英語》一文謂:“(毛澤東在杭州)接連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峰、莫干山等……在多次攀登北高峰之后,他曾誦詩一首:‘三上北高峰……’”
【注釋】
[北高峰]在杭州靈隱寺后,與南高峰遙遙相對,為環西湖群山之秀美者。
[飛鳳亭]在杭州東南鳳凰山。
[桃花嶺]在西湖附近??。
[扇子]詩人自注,指扇子嶺。
[佳人]原作“美人”,指美人峰。為協律,改定為“佳人”。
[晚鷹]指靈鷲峰。鷲,鷹屬,故稱。又名飛來峰。傳東晉高僧慧理登此山,說:“此天竺(今印度)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代飛來。”
【品評】
毛澤東愛水,是出了名的,詩詞中內證頗多。同樣,他也愛山。“萬水千山”皆在心中,如此說,不為過譽。這首《看山》,寫于毛澤東一生事業最為順遂,因而精神狀態也最為樂觀的時段;其看山情懷最自然、最平和,最具有物我兩忘的消閑意境。這在毛澤東詩詞中,較為少見。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起句入題,直寫山勢,真叫“開門見山”!“三上”,言“一而再,再而三”,表示登而不倦,游而不疲,內心之樂于山水,不言而明。“一望空”,一覽無余,盡收眼底意。此為初登峰頂、俯視川原的瞬間印象。
頷、頸二聯,坐實詩題之“看”字,或首聯之“望”字。詩人開始“指點江山”。隨其“指點”,群山秀峰一個個走來。
有幸被點額的四座山嶺:鳳凰山、桃花嶺、扇子嶺、美人峰。一一呆寫,必定索然;詩人運用形象思維,將視覺感受、嗅覺感受與聽覺感受結合為一,專寫諸山有特征之物。鳳鳥擇樹而棲,故鳳凰山寫“樹”;花香隨風,故桃花嶺寫“風”;扇可吹涼,故扇子嶺以“熱”狀;佳人矜持,故美人峰以“冷”狀。擬物復擬人,好一顆體察萬物的詩心!
尾聯寫下山所見。“飄”,狀其輕松。登高眺遠,上四山皆在北高峰外;下山平視,飛來峰遮道而迎;“看山”活動,可謂始終與山相伴!看山,即與山對話。山很靜,所以這對話也是安靜的。這首《看山》詩,寫得自然、明暢,又有委婉、清純氣度,大抵反映了詩人的安閑、舒適,有一種“烈度”的稀釋化傾向。
上一篇:《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毛主席詩詞賞析
下一篇:《七絕·五云山》毛主席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