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幽幽夢不成,高城傳漏過三更。
孤燈無焰穴鼠出,枯葉有聲鄰犬行。
壯日自期如孟博,殘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棄家去,萬頃松江看月明。
---陸 游
陸游自己曾說過:“詩因少睡成。”(《夜坐庭中》)翻一翻《劍南詩稿》,就會發現“因少睡”而“成”的詩確實不少,單以《枕上》和《枕上作》為題的就有二十九首,如果再加上如《雨夕枕上作》、《枕上口占》、《枕上感懷》之類便有近五十首。詩人懷恢復之念,傷金甌之有缺,恨壯志之難成,而今垂垂老矣,從戎無日,而此情此志,猶刻刻不忘,每于夜深人靜之際,感慨欷歔,形諸歌詠。這就是此類“枕上作”的來由。
詩的前四句寫詩人在不寐之夜對周圍環境的感受。因為夜不成寐,才能聽到城樓上的更漏已經報過三更。也因為是在深夜,才能感到“孤燈無焰穴鼠出,枯葉有聲鄰犬行”。“孤燈無焰”,如何能知道“穴鼠出”呢?那只有是聽聲而知了。這是說室內。在室外,只聽得窸窸窣窣的腳踏枯葉之聲,可以推知,那是“鄰犬”在行走。這兩句細致刻畫了靜夜不寐的情景。
“枕上三更雨,天涯萬里游。”(《枕上》)被淹沒在如此黑暗、冷寂的氣氛中的詩人,豈止是孤獨難眠,更使他萬千思緒齊涌心頭——“壯日自期如孟博,殘年但欲慕初平”。東漢人范滂,字孟博,他“少厲清節……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漢書·黨錮傳》)。初平,即黃初平,“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其兄初起就初平學,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歲而有童子之色”(《神仙傳》)。這兩句詩將“壯日”與“殘年”相對,在時間上有個相當大的跨度,在內容上也有許多省略,要將這省略的內容填補進去,方好理解由“自期如孟博”,到“但欲慕初平”的心理變化。陸游生于動亂,長于憂患,人民的悲苦,國家的分裂,父輩愛國思想的感染,使得他很早就立志報國,以天下為己任。這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少小遇喪亂,妄意憂元元”(《感興》);“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管仲、諸葛亮)”(《自警》)等等,這些詩句都可以說是“壯日自期如孟博”的注腳。可是,生活所給予他的只有挫折和打擊,幾十年的歲月就在無數次希望、無數次努力和無數次幻滅中流逝了。行遍天涯千萬里,報國欲死無戰場。終于,不得不懷著失望的心情,拖著衰老的身軀,寂寞地回到故園。而今已是風燭殘年(陸游寫這首詩時已八十一歲),“既不能挺長劍以抉九天之云,又不能持斗魁以回萬物之春”(《寒夜歌》)。貧病交加,僵臥孤村,撫今追昔,真想能夠像黃初平那樣走進“金華山石室”,修道成仙,遠離塵世。用“壯日自期”與“殘年但欲”相對,感慨極深。但是神仙之事悠邈,于是只得另覓安身立命之所,因而詩人到此筆鋒一轉,“不然短楫棄家去,萬頃松江看月明”。松江,即吳淞江,太湖的支流。此處似不必拘泥,可泛指江湖。這兩句要聯系上文來理解,意思是說,雖不得往“金華山石室”,也要泛舟江湖,與清風明月為伴。這看來是超脫語,其實,和李白所說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一樣,只是憤激之詞罷了。他的另一些詩句:“八十將軍能滅虜,白頭吾欲事功名”(《冬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詩》);“猶期垂老眼,一睹天下壯”(《秋懷十首……》)。才說出了他真正的心聲,真正的期待。
詩的后四句,由回首往事生發開去,以豪放灑脫之詞,抒發出深沉激烈之情,排宕開闔,波瀾迭起,反復吟詠,只覺得無限辛酸,悲憤難抑。此亦可謂“忠憤蟠郁,自然形見,無意于工而自工”(《唐宋詩醇》評語)。
上一篇:唐 庚《張求》宋古詩鑒賞
下一篇:范成大《浙江小磯春日》宋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