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中山
此際我是盲者
聆聽妻女描敘一朵曇花的細細開放
我乃向聽覺中回索
曾錄下的花瓣開啟的聲音
且察得星殞的聲音
虹逝的聲音
(那花朵又突然萎謝……)
我又反復聽見
月升月沒
而且 我起身
徐徐轉動我的盲睛
追尋那潛入食花的牧神
這些事
妻女和曇花
如何知道
鄭愁予
莊子在《逍遙游》中曾說過如是一段話:“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鼻f子認為不僅在生理上人有聾者、盲者,在認識上人也有聾子和瞎子?!稌一ā芬辉妱t敘寫了一位心靈的明者(他是生理上的“盲者”),在聽覺中“回索”自然的心路歷程。
詩人在妻女對“一朵細細開放的”曇花的描敘中“聽”到了自然界萬物運行、變化的聲音,感覺到了悄然逝去的美麗,甚至連并非盲者的妻女和曇花本身也未知道的那“潛入食花的牧神”,他也覺到了,他也要去“追尋”。詩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串不停變幻的意象:星、虹、月、花、神……;詩人還流露出一團跳躍的情緒,尤其是詩人要“追尋”的那一份執著和迷狂。從中我們看到了詩人將自己和自然合而為一的努力,領略到了詩人在作品里所要表現的藝術與哲學?!笆郴ǖ哪辽瘛弊匀皇遣淮嬖诘?,但詩人的追尋卻在,這就是詩人所要達到的境界;唯有達到這境界,才能感覺到“牧神”的存在。這境界即是人與自然的合一,此詩的含義或許在這里了。
這首詩和鄭愁予先生的大部分現代派詩作一樣,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態度、與自然的關系,在心靈探索的朦朧敘寫中也微含了憂傷的溫情。在藝術手法上詩人交織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手法和西方現代派手法。詩巧妙地借錯覺展開聯想;“此際我是盲者”,在一開頭“我是盲者”這一錯覺前提下,充分地展開了全詩的構思,全詩也緊緊扣住了“盲者”這個關鍵:盲者見不到物象,但他的聽覺卻特別敏銳,甚至是超乎常人的,由此構想形象便達到了表達詩人思想的目的。此外,詩人還通過視聽聯覺的特殊手法,借盲者聽覺而繪出種種視覺形象:開啟的花瓣、殞落的星、升沒的月……從而展示了詩人內心鮮明的心理色彩。而詩中的形象又與詩所產生的意境相分離,造成了一種主題朦朧不明的效果,既給人以朦朧的美,也反映了詩人迷朦的心態。
詩不同于其它文學樣式,它是詩人心靈的折射,是詩人人生探求的火花一閃,詩人在捕捉詩思時是十分艱難的,因而要準確地把握一首詩的含義也是很困難的。作為鑒賞者,最大的愿望是記下讀詩時的心靈感應,分享一分詩人創造的美。
上一篇:梁小斌:日環蝕
下一篇:施蟄存:桃色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