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干。
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云看。
---柳 開
塞上,通常指北方和西北長城一帶,西漢亦指今贛、粵交界大庾嶺。《史記·南越尉佗傳》:元鼎中,越相呂嘉反,破韓千秋兵,“使人函封漢使者節置塞上”,即此。《索隱》:“《南康記》以為大庾名塞上也。”
這首詩是柳開的名作,詩人猶如技術高超的攝影師,在最引人注目的一瞬間按下快門,給讀者留下了一幅滲透著力之美的畫面:
塞外的大漠上,風兒不吹,云彩不動,一切都像凝固了,突然,一支響箭呼嘯著直刺云霄,窺探宋朝邊境的胡騎驀然舉首,仰望長空……
自然,這幅畫并不能全部概括這首詩。如果一首詩只是一幅靜止的畫面,那就未免會使人產生單調之感,一首好詩應該給人以畫面的流動感,扣人心弦的音樂感以及豐富的內涵。
詩人賦予塞上遼闊、蒼茫的背景以兩個動體——箭和胡騎。而迅捷得不見其形、只聞其聲的箭則是使整個畫面移動的牽引力。隨著它沖向無垠的天空,在它身后牽引著數百胡騎的視線。箭在疾飛,視線在延長,使整個畫面都活動起來。除了這畫龍點睛的移動感之外,詩人又以簡潔的手法給這活動的畫面配上富于塞外情調的音樂。整幅畫卷在響箭的呼嘯聲中展開,它刺破了寧靜的氛圍,又引起了大群戰馬突然被勒住而發出的嘶鳴聲,這不是箭的獨奏,而是由箭的呼嘯、胡騎的嘶鳴組成的一首感情激越、節奏急促的交響曲,它伴著移動的畫面,進入讀者的想象中,造成一種緊張、強大的氣勢,賦予全詩以力之美。后兩句是全詩高潮,胡騎“盡提金勒向云看”這個群像式的造型把響箭疾飛的效果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詩也就在這里戛然而止,至于箭的余響,騎士們注視響箭時的心理反應,詩人則讓讀者自己去傾聽,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而讀者也正是通過這種想象,感受到詩的無窮魅力。
詩人通過對一個瞬間場面的描摹,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他的筆下雖無刀劍相交,僅響箭一支,但人們從這支來無影、去無蹤的響箭中,可以感受到詩人某種自豪的心理和高亢的精神,這當然是宋初國勢的相對強盛在當時人們精神上的反映。
上一篇:林 逋《山園小梅》古詩鑒賞
下一篇:徐 鉉《送王四十五歸東都》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