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①
【題解】
據鄧廣銘先生考證,辛棄疾于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自江西安撫使改官浙西提點刑獄公事,旋為諫官攻罷,其后隱居上饒帶湖達十年之久。這首詞很可能作于他首次罷官后閑居帶湖初期,具體創作時間大致是在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此詞借集用儒家經典中的語句,抒發作者屢次遭受打擊后的無比怨憤與無奈。通篇巧用五經佳句,既用經文原意,又推陳出新,抑揚得體,渾然天成。
【原文】
進退存亡②,行藏用舍③。小人請學樊須稼④。衡門之下可棲遲⑤,日之夕矣牛羊下⑥。
去衛靈公⑦,遭桓司馬⑧。東西南北之人也⑨。長沮桀溺耦而耕⑩,丘何為是棲棲者?。
【注釋】
①踏莎行:詞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長春”“踏雪行”“平陽興”“踏云行”“瀟瀟雨”等。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韻。四言雙起,例用對偶。②進退存亡:語出《易經·乾·文言》: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惟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③行藏用舍:語出《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行:做,實行。藏:退隱。用:任用。舍:不用。④小人請學樊須稼:語出《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⑤衡門之下可棲遲:語出《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衡門:橫木做成的門,指簡陋的居所。棲遲:居住休歇。⑥日之夕矣牛羊下:日落黃昏時分,雞鴨回窩,牛羊歸圈了。語出《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⑦去衛靈公:語出《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陳”于孔子??鬃訉υ唬骸百蓿▃ǔ)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泵魅账煨?。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意思是,孔子主張以禮治國,禮讓為國。⑧遭桓司馬:語出《孟子·萬章上》:孔子不悅于魯衛,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是時孔子當厄。⑨東西南北之人也:語出《禮記·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聞之,古者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⑩長沮桀(jié)溺耦(ǒu)而耕:語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耦而耕:指兩個人并肩在一起耕地。?丘何為是棲棲者:語出《論語·憲問》: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棲棲(xī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樣子。
【譯文】
人生在世,應知進與退、生存與死亡都是世間常事,要知道被任用則盡力去做好、不重用就退隱安居的道理。有時不妨權且做一回“小人”,效法樊須學稼,躬耕田園。簡陋的居所也能居住休歇,每到黃昏時分了,看著雞鴨回窩,牛羊歸圈。如此安貧樂道,清心寡欲的生活,便可怡然自樂。
多年來就像孔子那樣,輾轉多地,南北驅馳,一意從政。想當年衛靈公詢問孔子軍事布陣問題,孔子回答主張以禮治國,禮讓為國,最終只能道不同而一走了之??鬃佑忠虿粣傆隰?、衛治國之道,在經過宋國時,遭遇宋桓司馬將要攔截而殺之的命運,后來不得不改換服裝,悄悄出境。如此勤于東南西北到處游學講說之人,卻四處遭受挫折。還是學那隱士長沮桀溺,隱居山野并肩躬耕吧,為什么非要去學那孔子四處奔波忙碌不安的樣子呢?
上一篇:辛棄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滿江紅·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