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①
【題解】
此詞當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的中秋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當時他南歸已有十余年了,期間為了收復失地,曾多次上書主張抗金復國,但始終不被采納。在陰暗的政治斗爭與排擠打壓下,作者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愿。本詞通過古代神話傳說,表達了自己反對委屈求和、立志收復國家失地的政治理想。全詞通過奇思妙想,巧妙地把現實中的思想矛盾升華,體現了一種濃郁的浪漫主義詞風。
【原文】
一輪秋影轉金波②,飛鏡又重磨③。把酒問姮娥④: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⑤,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釋】
①太常引:詞牌名,又名“太清引”“臘前梅”等。呂叔潛:名大虬,生平事跡不詳,為作者的朋友。②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如同金色的流波。③飛鏡:這里指月亮。④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高誘注說,她后來“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⑤斫(zhuó):砍。桂:桂樹。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
【譯文】
一輪秋月緩緩移動身影,一路灑下萬里金波,那仿佛飛天之鏡的圓月,就像剛剛被磨亮以后重新又飛上了天廓。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嫦娥啊嫦娥,我正遭受白發侵襲,它們好像故意欺負我,我該怎么辦呢?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而去,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我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人們都會拍手稱道,因為這將會使月亮灑向人間的光輝變得更多。
上一篇:辛棄疾《喜遷鶯·暑風涼月》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小重山·三山與客泛西湖》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