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題雨巖①
【題解】
此詞當作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辛棄疾閑居帶湖之時。雨巖是博山附近的一個奇妙景點,可謂奇景之地。而此作是宋詞中為數不多的一首山水游記詞,描繪了探索雨巖之美。全詞運用神馳的想象,把游雨巖的所見所聞,刻畫得栩栩如生,氣象萬千。通篇用一問一答、否定與肯定的句式,描繪出一派瑰麗、神奇、幽秘的境界,宛若一篇游記散文。
【原文】
巖類今所畫觀音補陀②,巖中有泉飛出,如風雨聲。
補陀大士虛空③,翠巖誰記飛來處?蜂房萬點④,似穿如礙,玲瓏窗戶。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⑤。有怒濤聲遠,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⑥。
又說春雷鼻息⑦,是臥龍、彎環如許。不然應是,洞庭張樂⑧,湘靈來去⑨。我意長松,倒生陰壑⑩,細吟風雨。竟茫茫未曉,只應白發,是開山祖。
【注釋】
①水龍吟:詞牌名。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雙調一百零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韻。②觀音補陀:觀音即觀世音,自唐初因避李世民的名諱,故略去“世”字。此詞題中所稱“觀音補陀”,當指觀音菩薩。③補陀大士:當亦指觀音菩薩。辛棄疾另有詞賦《玉樓春·琵琶亭畔多芳草》,其中亦有“普陀大士神通妙”句,大概南宋人多誤以補陀大士為觀音菩薩的另一稱號。虛空:指天空;空中。④蜂房:僧房。⑤嶙峋:形容山石峻峭、重疊、突兀的樣子。⑥桃源路: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⑦春雷鼻息:語出韓愈《石鼎聯句》詩序:“道士倚墻,鼻息如雷鳴。”⑧洞庭張樂:語出《莊子·天運》篇:“北門成問于皇帝曰:‘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禮儀,建之以太清。’”⑨湘靈:語出《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⑩陰壑:幽深的山谷,背陽的山谷。
【原文】
巖石上如今好像被匠人們刻畫了觀音補陀雕像,巖石縫中常年有清澈的泉水飛瀉而出,宛如風雨交雜的聲音,幽秘而恢弘。
仿佛觀音菩薩站立云空之中一樣的雨巖石就在眼前,巖洞中高大而空闊,如同翠玉覆蓋的山巖,可是還有誰會記得它的飛來之處?雨巖中的僧房宛如萬點蜂窩,好似處處貫通,又像是被分別阻隔,如同一扇扇小巧玲瓏的窗戶。千百年來滴落而凝成的石鐘乳,已經從上空懸垂下來,但又將落未落,一根根石筍猶如峻峭挺拔的冰柱。側耳傾聽,仿佛有怒濤奔涌而去,聲勢浩遠,飄落的花瓣隨風而去,但幽香未散,此情此景,不禁令人疑惑、飄飄然走上了通往人間仙境桃花源的道路。
還有人說,那泉水聲就像是春雷的鼻息轟鳴,是一條巨大的臥龍、屈曲盤環在那里鼾聲大作。不然就應該是,當年洞庭之野演奏的咸池之樂,或是湘水女神來來去去在鼓瑟起舞。而我想說,這泉水奔流之聲就好似風雨中的松濤吟嘯,那些長青的勁松,深深扎入石巖,如此倒生在幽深的陰谷之中,細吟風雨瀟瀟。可嘆這大自然中的奧秘,竟變得茫茫然而沒有人能知曉,但是應該知道,那早已白發蒼蒼的神人,正是不該忘懷的開山老祖。
上一篇:辛棄疾《水龍吟·題瓢泉》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