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①
【題解】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辛棄疾任建康通判,當時他南歸已經(jīng)七個年頭,而他向往的抗金救國事業(yè),卻毫無進展,而且還遭到朝中議和派的打擊。詞人在一次登建康賞心亭時,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便寫了此作。這是一篇登覽懷古之作,詞的上片寫眼前之景,引起對六朝興衰的感嘆,暗示朝廷茍且偷安,無心完成統(tǒng)一祖國大業(yè)。下片以追憶謝安的不幸處境,表現(xiàn)了自己受朝廷排擠、不能實現(xiàn)北伐抗金抱負的苦悶之情。全詞采用吊古傷今的手法來表現(xiàn)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對議和派排斥愛國志士的激憤之情。此詞寫作方法獨特,寓情于景,筆調(diào)極為深沉悲涼。
【原文】
我來吊古②,上危樓③,贏得閑愁千斛。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④。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⑤。片帆西去⑥,一聲誰噴霜竹⑦?
卻憶安石風流⑧,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難尋,碧云將暮⑨,誰勸杯中綠?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注釋】
①賞心亭: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在建康下水門之上,下臨秦淮河,是當時的游覽名勝。②吊古:憑吊古跡。③危樓:高樓,此處代指賞心亭。④興亡:指六朝興亡的古跡。⑤隴:田埂,此泛指田野。喬木:高大的樹木。⑥片帆:孤舟。⑦噴霜竹:吹笛子。噴,吹奏。霜竹的竹皮白如霜,大者為篙,細者為笛。故通常借指笛。⑧安石:即謝安,字安石,東晉著名的政治家。⑨碧云將暮:天色將晚,比喻歲月消逝,人生易老。
【譯文】
我來憑吊古人的陳跡,而登上高樓,卻落得愁悶無窮。當年如同虎踞龍蟠一般堅固的帝王之都,如今都在哪里?滿目所見的只有千古興亡的遺蹤。夕陽斜照在迷茫的柳樹之外,水邊覓食的鳥兒急促地飛回巢穴之中,風兒吹拂著高樹,掠過荒涼的丘壟。一只孤獨的船兒在秦淮河中匆匆揚帆西去,一曲笛聲傳來,不知是何人把寒笛吹弄?
此時卻不禁回憶起當年那功業(yè)顯赫的風流人士謝安,晚年被迫在東山閑居,竟被悲哀的箏曲引起悲慟淚流。建功揚名的希望只能都寄托在兒輩身上了,漫長的白日只有消磨在棋局之中。能表明心跡的寶鏡已難以尋覓,歲月像日暮碧空中的白云一樣無情逝去,誰能安慰我的情懷共飲杯酒?佇立賞心亭上,但見江上狂風怒號,早晨洶涌而來的波浪仿佛要翻倒房屋,真是令人憂悚。
上一篇:辛棄疾《念奴嬌·洞庭春晚》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念奴嬌·西湖和人韻》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