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二首
【題解】
《短歌行》是樂府舊題,是在宴會上演唱的樂曲。樂府有《短歌行》也有《長歌行》,二者的區別就在于歌聲的長短。其一主要是感懷亂離,懷念朋友,感嘆時光的流逝,并表達出希望可以得到賢能之人的幫助,建立一個太平盛世;其二則贊揚了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所立下的豐功偉業,以此表達自己對漢室的忠誠。
【原文】
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①。慨當以慷,憂思難忘②。何以解憂③?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④。呦呦鹿鳴⑤,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輟⑥。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⑦,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⑧,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樂府詩集》卷三十)
其二
周西伯昌⑨,懷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隆⑩。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賜珪瓚?,秬鬯彤弓?,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者尊。八方聞之,名亞齊桓?。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樂府詩集》卷三十)
【注釋】
①去日:逝去的歲月。
②憂思難忘:難忘憂愁和思慮。
③何以解憂:晉樂所奏此句中為“以何解憂”。
④沉吟:沉思、低吟。
⑤呦呦:鹿叫的聲音。
⑥輟:拾取。
⑦越陌度阡:陌、阡,田間的小路。意指客人遠道而來。
⑧繞樹三匝:匝,圈,周圍。
⑨周西伯昌:周文王姬昌。
⑩臣節不隆:臣節,臣子的禮節和本分。隆:《宋書·樂志》中作“墜”。
?后見赦原:見,被。赦原:釋放,恢復原職。
?鉞(yuè):大斧。代指天子賜予朝臣征伐、殺人的權力。
?兵車:代指戰爭或武力。
?嘆:贊美。
?廟胙(zuò):宗廟祭祀時使用的肉。
?珪(guī)瓚(zàn):祭祀時使用的玉柄舀酒的器物。
?秬(jù)鬯(chàng)彤弓:秬鬯,以黑黍和香草釀制的酒,古代祭祀所用。彤弓:紅色的弓。
?盧弓矢:黑色的弓。
?亞:次于。
?是其名紛葩:《宋書·樂志》中作“是以其名紛葩”。
【精要簡介】
這兩首詩的創作日期大概在公元208年以后,此時的曹操已經平定了北方,掌握了政權。第一首的主題是“求賢”,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打擊豪強勢力,曹操主張“唯才是舉”,先后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等,而這首詩可謂是一首“求賢歌”,和他之前頒布的政令前后應和。
第二首的主題是用詠史詩,借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等人的事跡,表露自己的理想。周文王姬昌在天下形勢利于己的時候,依然侍奉暴虐的君主紂王,所以孔子稱贊他為“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曹操借此表達自己和周文王一樣,也是在盡心侍奉獻帝。隨后又寫了西伯姬昌、齊桓公、晉文公也都曾經受命“得使征伐”,是在表明現在的形勢和西伯等人時的形勢比較相似,天子讓他征討不臣,是英明之舉。
《短歌行》兩首詩向眾人展現了曹操的抱負和理想。
上一篇:曹操《火攻篇》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操《答袁紹》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