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diǎn)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xiàn)。
【題解】《西江月》,詞牌名,原唐教坊曲,調(diào)名取自李白《蘇臺覽古》詞,后人茲以柳永詞為準(zhǔn)。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結(jié)句各葉一仄韻。
【注釋】1.黃沙:江西上饒黃沙嶺鄉(xiāng)黃沙村。2.黃沙道:從該村茅店到大屋村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xiāng)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繁華官道。3.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4.鳴蟬:蟬叫聲。5.舊時:往日。6.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稱。7.見:同“現(xiàn)”。忽見:忽現(xiàn)。
【串譯】明亮的月光驚起正在棲息的鳥鵲,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fēng)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著好年景。七八顆星星在遠(yuǎn)方的天邊閃爍,山前竟然落下幾點(diǎn)小雨。那土地廟樹叢旁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xiàn)在怎么不見了?急忙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茅店就出現(xiàn)在眼前了。
【賞讀提示】這是作者的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清新爽朗的風(fēng)格,使我們不僅看到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fēng)光畫,而且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上片開頭“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fēng)”“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然后筆鋒一轉(zhuǎn),由上瞧而下視,田野上稻香撲鼻,蛙聲悅耳,既有嗅覺所感又有聽覺所聞。僅僅二十五個字,就把田野上、下的景致繪聲繪色地勾勒出來,很有立體感,進(jìn)一步說明眼前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將給人們帶來幸福。在下片前兩句中,“七八個”“兩三點(diǎn)”這幾個數(shù)詞的巧妙運(yùn)用,道出了“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都是為了與上片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xiāng)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yuǎn)而不可捉摸的,可是小橋一過,鄉(xiāng)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yàn)樽硇挠趦A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zhuǎn)”,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dá)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致忘了道途遠(yuǎn)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此詞描寫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秀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觀壯景,不過是人們常見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誦讀時心中要有“視像”感,要真真切切地看得見、感受得到詩中所描述的夜行野趣的具象。由于是山野夜行,所以行腔用聲不可過于硬朗,色彩不可過于明秀,咬字不可發(fā)使拙力,于輕巧、輕松的欣然描述之中將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fēng)光畫呈現(xiàn)出來,讓人身臨其境才為上品。
【斷句頓挫建議】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diǎn)/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推薦名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上一篇:《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