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
【原文】
山石犖確行徑微①,黃昏到寺蝙蝠飛②。
升堂坐階新雨足③,芭蕉葉大梔子肥④。
僧言古壁佛畫好⑤,以火來照所見?、?。
鋪床拂席置羹飯⑦,疏糲亦足飽我饑⑧。
夜深靜臥百蟲絕⑨,清月出嶺光入扉⑩。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注釋】
①犖(luò)確:指山石險峻不平的樣子。行徑:行走的路徑。微:狹窄。
②蝙蝠:哺乳動物,夜間在空中飛翔,捕食蚊、蛾等。此句寫山寺黃昏的景象,同時點明了時間。
③升堂:進入寺中廳堂。階:廳堂前的臺階。新雨:剛下過的雨。
④梔子:常綠灌木,夏季開白花,香氣濃郁。肥:肥壯。這兩句中,詩人熱情地贊美了山野雨后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
⑤佛畫:佛的畫像。
⑥?。阂老。:床磺宄?。一作“稀少”解。所見稀:很少見的好畫。這兩句意思是和尚告訴我說,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并拿來燈火觀看,不過只能依稀可見。
⑦置:供。羹(gēng):菜湯。這里泛指菜蔬。
⑧疏糲(lì):糙米飯。這里指簡單的飯食。飽我饑:給我充饑。
⑨百蟲絕:一切蟲鳴聲都沒有了。
⑩清月:清朗的月光。出嶺:指清月從山嶺那邊升上來。扉(fēi):門。光入扉:指月光穿過門戶,照入室內。
?無道路:指因晨霧迷茫,無法分辨道路。
?出入高下:指進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路。窮煙霏:空盡云霧,即走遍了云遮霧繞的山路。霏:云氣,云煙。
?山紅澗碧:山花紅艷、澗水清碧。紛:繁盛。爛漫:光彩四射的樣子。
?櫪(lì):同“櫟”,落葉喬木。十圍:形容樹干非常粗大。兩手合抱一周稱一圍。
?當流:對著流水。赤足踏澗石:意思是對著流水就打起赤腳,踏著澗中石頭蹚水而過。
?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鞿(jī):馬韁繩。這里作動詞用,比喻受人牽制、束縛。
?吾黨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幾個朋友。
?安得:怎能。不更歸:還不辭官回歸故鄉。表示對官場的厭棄。
【譯文】
山石崢嶸險峭,能夠行走的路徑顯得狹窄曲折,在這蝙蝠穿飛的黃昏,我來到這座廟堂。
登上廟堂坐在臺階上,這里剛下過一場充沛的透雨,堂前的芭蕉葉子干凈翠綠,顯得更加碩大,挺立在枝頭的梔子花苞也顯得特別肥壯。
僧人告訴我,這座廟宇內古壁上的佛畫畫得好,并且拿來火把照向墻壁讓我仔細觀看,只可惜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僧人為我鋪好床席,又準備菜湯米飯,飯菜雖然略顯粗糙,但足夠填飽我的饑腸。
夜深人靜的時候躺下來準備睡覺,此時窗外的百蟲已經停止喧鬧,只見一輪明月爬過了山嶺,清輝瀉入門窗。
天亮以后我獨自出去走走,可是到處山霧彌漫無法辨清行走的道路,只好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中摸索前進,走遍了云遮霧繞的山徑,只覺得腳步踉蹌。
走過一段路后,看見鮮艷的山花與碧綠的澗水相互映襯,更顯繁盛而繽紛絢爛,時不時看見的松樹與櫪樹,都有十圍懷抱那么粗壯,枝葉郁郁蒼蒼。
遇到澗流擋道,我就對著流水打起赤腳,踏著澗石蹚水而過,這里的水聲清澈激越,清涼的山風時而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就應該像這樣閑適,這樣自得其樂,何必處處受到他人約束,宛若被人家套上了馬韁?
唉呀,我那幾個情投意合的好友,怎能已經人到年老,還不趕快辭官回歸故鄉?
【賞析】
這是一首記游詩,全詩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芭蕉葉大梔子肥”,寫黃昏到寺廟所見景色?!吧绞癄未_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寫出了寺外山石險峭,路徑狹窄崎嶇,古寺外眾多的蝙蝠上下翻飛的傍晚景色。接下來描寫了詩人入寺坐定后所看見的階下景物:芭蕉葉子闊大,梔子果實肥碩,交織而成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
第二部分,從“僧言古壁佛畫好”至“清月出嶺光入扉”,描寫了入寺后所看到的夜景。首先寫僧人主動向客人介紹自認為寺中廳堂內最好的古壁佛畫,并且興致勃勃地舉著燈火指引客人前去觀看。接著寫僧人的殷勤周到,“疏糲亦足飽我饑”表達了詩人對僧家招待的滿意之情。后兩句寫詩人夜深入睡,以“百蟲絕”反襯深山古廟蟲鳴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鳴聲全無,而且“清月出嶺光入扉”,更加凸顯山中景致的幽靜之美。
第三部分,從“天明獨去無道路”至“水聲激激風吹衣”,寫出了詩人清晨出去的路上所見所感。雨后的深山,晨霧繚繞,曲徑縈回,以至于山霧彌漫無法辨清行走的道路,只好出入霧靄之中,上下摸索走遍了云遮霧繞的山中小路。這里的一個“窮”字,寫出詩人奔出迷霧的喜悅。接下來“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描繪了詩人脫離迷霧繚繞,看見一片明麗景象后的喜悅,使讀者仿佛跟著詩人一起行走似的一路領略山中風情:新雨后的山澗,水流橫溢,詩人脫去鞋子,光腳蹚過溪流,此刻山風陣陣,撩動衣裳,令人有賞不盡的山、水、風、石的樂趣。
第四部分,從“人生如此自可樂”到最后,抒寫了應該怎樣看待人生的豁達情懷。韓愈在長期的官場生活中,沉浮不定,身不由己,滿腔的憤懣不平郁積難抒。所以對眼前這種自由自在,不受人束縛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樂和滿足。甚至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一道長期享受這種清心寡欲的愜意時光。
這首詩看似平凡,卻有著較高的藝術成就,為傳統的記游詩開拓了新領域,可謂是一篇獨領風騷之作。
上一篇:韓愈《題秀禪師房》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韓愈《師說》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