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臺送黎拾遺
【原文】
相送臨高臺,川原杳何極①。
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②。
【注釋】
①杳:深遠寬廣。極:窮盡,盡頭。
②息:停止,休歇。
【譯文】
在高聳的樓臺送別朋友,眺望河流漫長、原野寬廣,不知道盡頭在什么地方。歸巢的鳥兒在夕陽下飛翔。行人沒有片刻停歇,離去匆忙。
【賞析】
《臨高臺》是漢代鐃歌舊題,從漢代至唐代,有不少以此名為題的詩歌,如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南朝齊代詩人謝朓、初唐詩人王勃都有名為《臨高臺》的作品。王維的這首詩與謝朓同題詩比較類似。
此詩第一句中的“臨高臺”,應當是用古代的詩題“借題發揮”,用來實寫送別的場所。第二、三、四句都是寫詩人登臨高臺時見到的景色。第二句中用“杳何極”三個虛字,頗能寫出從高處眺望河流原野的那種縹緲之感。第三句“日暮”二字,把視野從遠方的大地轉移到更加宏闊的天空。“飛鳥”與“川原”一動一靜形成對比;“還”字以詩人自身靜止的視角寫出飛鳥的動態,“何極”則是以詩人目光的限度寫出川原的無限。第四句“行人”又把關注的對象轉到地上,“去”字照應“還”字,“不息”則從“杳何極”之意中引出。飛鳥尚且有飛還的既定時間,而行人在“杳何極”的大地上奔走操勞,似乎永無停歇。而“飛鳥”與“行人”的兩種表現,正寄托著詩人珍重朋友之情。
我們可以把謝朓的《臨高臺》拿來和王維詩作一下比較。謝詩是這樣寫的:“千里常思歸,登臺臨綺翼。才見孤鳥還,未辨連山極。四面動清風,朝夜起寒色。誰知倦游者,嗟此故鄉憶。”不難看出,王詩的遣詞造句與謝詩前四句頗為相似;而二詩最大的不同,在于王詩中情緒的表達較謝詩更為含蓄。如謝朓直接寫出“倦游者”,王維則只是簡單說“行人”;謝朓聲明“嗟此故鄉憶”,王維卻沒有聲張類似的慨嘆。王維與謝朓兩首《臨高臺》的不同寫法之間,并沒有優劣高下之分,寫法的不同,對應的是作者氣質的不同。謝詩表述直接卻不淺薄,通篇透露著俊爽之氣,如“四面動清風,朝夜起寒色”猶能表現這一點;王詩內斂而不晦澀做作,其中對虛字的運用最有意味。如果就詩的氣勢而言,謝朓《臨高臺》無疑占優。如果就詩的回味度而言,王詩當略勝一籌。
上一篇:王維《臨湖亭》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臨高臺送黎拾遺》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