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 ①
太乙近天都 ② ,連山到海隅 ③ 。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④ 。
【校】
①《文苑英華》作“終山行”。〇《樂府詩集》采此詩后四句作一首,題曰“睦州歌第一”。
②乙,一作“一”。
③山,《文苑英華》作“天”,誤。到,一作“接”。
④水,《文苑英華》作“浦”。
【注】
太乙: 張衡《西京賦》:“于前則終南太乙,隆崛崔崪。”李善注:“《漢書》曰:‘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五經要義》曰:‘太一一名終南山,在扶風武功縣。’此云‘終南太一’,不得為一山明矣。蓋終南,南山之總名;太一,一山之別號耳。”潘岳《西征賦》亦云:“面終南而背云陽,跨平原而連嶓冢。九嵕嶻嶭,太一巃嵸。”《唐書·地理志》:“京兆府武功縣有太乙山,高十八里。”《一統志》:“太乙山在終南山南二十里,連亙秀特,上插云霄。”皆以終南、太一為二山也。右丞此作,則猶以太一為終南之別稱耳。
青靄: 江淹詩:“虛堂起青靄,崦嵫生暮霞。”
成按:《唐詩紀事》云:“或說此詩為議時之作,謂‘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言勢焰盤據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言有表而無其內也。‘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言恩澤偏也。‘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言畏禍深也。”其說甚鑿。王友琢崕嘗辟之曰:“詩有二義,或寄懷于景物,或寓情于諷諭,各有指歸。乃好事之徒,每以附會為能,無論其詩之為興、為賦、為比,而必曲為之說,曰此有為而言也,無乃矯誣實甚歟。試思此詩,右丞自詠終南,于人何預?而或者云云,若是彼飛燕興讒于太白,蟄龍騰謗于眉山,又何怪焉?黃山谷謂:‘杜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于文。彼喜穿鑿者,棄其大旨,取其發興,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蟲魚以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間商度隱語者,則子美之詩委地矣。’斯言也,豈僅讀杜者當奉為金科哉?”琢崕又言:“首句‘天都’字,依《淮南子》云:‘登太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都若蓋,江河若帶。’右丞《韋氏逍遙谷宴集序》云:‘天都近者,王官有之。’韓昌黎《烏氏廟碑銘》云:‘作廟天都,以致其孝。’皆以天都為帝都之別稱,乃或引《關中記》言‘終南山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天都’者,是失之踳 矣。次句是言其與他山連接不斷,直至海隅耳。文意極明顯。乃或謂終南在陜境,去海極遙,‘到海隅’者,形容之辭,如此必指東方之海隅而言,則齊魯之間,豈有終南之拳石在者,是失之拘執矣。‘分野’句,是極言山之廣大,《陜志》謂終南山西起隴山,東逾商洛,綿亙千里有馀,南北亦然,其盤踞不止一州之地,則知天之分野,亦不專隸一舍。或謂中峰之北,為雍為井鬼,中峰之南,為梁為翼軫者,是失之臆撰矣。”其討論曲當,不事挦撦,多此類。平日論詩,必因其自然之勢,而不好為鉤深索隱之言,以求茍異于人,多與予見吻合者。故集中諸家曲說,刊削殆盡,洗清之功,實多得其益焉。
上一篇:王維《終南別業》原文、注釋
下一篇:王維《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原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