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訓(xùn)畫長江絕島圖①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②。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③。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yáng)。
沙平風(fēng)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④。
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⑤。
舟中賈客莫謾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⑥。
①元豐元年(1078)作于徐州。李思訓(xùn):字建,唐開元初官武衛(wèi)大將軍。善畫山水樹石,筆致遒勁,金碧輝映,開山水畫北宗,后人畫著色山水,多取其法。世稱李將軍。見《歷代名畫記》九。
②大孤小孤:二山名。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市東南鄱陽湖中,一峰聳峙,四面洪濤。小孤山在江西彭澤縣西北九十里,安徽宿松縣東南長江中,高三十丈,周圍一里,與大孤山遙遙相對。方東樹《昭昧詹言》評此詩云:“神完氣足,遒轉(zhuǎn)空妙。”紀(jì)昀曰:“綽有興致。”(《紀(jì)批》)
③“崖崩”二句:謂山路峻險,猿鳥也難停留,惟有喬木參天。攙,刺,參。
④“孤山”句:謂在波濤起伏的舟中看孤山,只覺得孤山與船一起忽上忽下地晃動。
⑤“峨峨”二句:以婦女發(fā)髻喻大小孤山,又以曉鏡比喻湖面與江面。小孤山又名髻山,故稱煙鬟。
⑥“舟中”二句:歐陽修《歸田錄》二:“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獨(dú)立,而世俗轉(zhuǎn)‘孤’為‘姑’。江側(cè)有一石磯,謂之澎浪磯,遂轉(zhuǎn)為彭郎磯。云彭郎者,小孤婿也。”紀(jì)昀云:“惟末二句佻而無味,遂似市井惡少語,殊非大雅所宜。”(《紀(jì)批》)王文誥駁之曰:“此詩如古樂府,別為一體,妙在一結(jié),含蓄不盡,使讀者自得之也。……曉嵐詆為市井惡少語,此以市井惡少身而得度者則然,于詩何尤?”(《集成》)
上一篇:蘇軾《續(xù)麗人行》注解
下一篇:蘇軾《百步洪二首并敘①(選一首)》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