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①。誰見幽人獨住來②,縹緲孤鴻影③。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④。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釋
①漏斷:漏壺中的水已滴盡,指深夜。漏,古代的計時器。
②幽人:幽居之人,指作者自己,實際上也指孤鴻。此處人與鴻已彼此相融。
③縹緲:若隱若現的樣子。
④省(xǐng):理解,領會。
賞析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以罪臣身份受人監管。這首詞即作于此背景下。上片寫深夜之中詞人的孤寂之情。首句用缺月疏桐構成一幅清幽的畫面,第二句寫出夜深人靜之時,這兩句是對環境的勾勒。第三句寫“幽人”,“幽人”是指被幽囚之人,也指幽獨之人。蘇軾在這一時期的詩里也多次寫到“幽人”的形象,實際就是指代他自己。“獨往來”,孤獨無依之狀。“縹緲孤鴻影”,既可視為詞人恍惚之中瞥見鴻影,也可視為詞人心中之幻影,隱約含蓄,語意高妙。“幽人”與“孤鴻”互相映襯,虛虛實實之中加重了孤獨的情調。
下片則以全幅筆墨寫鴻。“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寫孤鴻的驚恐不安,滿懷幽恨。而鴻之驚恐,亦即詞人之驚恐,被監管之中,怎能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呢?鴻之恨,亦即詞人之恨,一心為國卻反遭詩禍,怎能不憤憤于心?并且這種內心的苦悶是無人理解的,其孤獨寂寞又加深一層。“揀盡寒枝不肯棲”,寫孤鴻低飛徘徊無所棲止之狀。鴻本不棲于樹,這里故意說“不肯棲”,實是以此比喻詞人雖處逆境但也不愿高攀,不與世俗同流的精神。結句“寂寞沙洲冷”,寫鴻終于棲息于沙洲之上,但因為孤獨,所以又難免寂寞與清冷。下片句句寫鴻又句句是作者自況。詞人將抒情主體和意象完美地融為一體了。
這首詞為詠物詞,寫鴻的形象生動傳神,又以鴻比喻自身處境之凄苦悲涼,語意雙關,善用比興之法,寄托高妙。黃庭堅《跋東坡樂府》評此詞:“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確為精彩之評。
上一篇:贈別友人詞《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原文賞析、表達思想情感解讀
下一篇:《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賞析、寫作背景、作品表達思想情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