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
【題解】
本篇選自《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卷二。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謂郡望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早孤,刻苦自學。貞元進士。任監察御史,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后世尊稱韓文公。文倡唐代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詩開“以文為詩”之風,對宋詩影響較大。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詩注本自宋至清存多種,今有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十二卷。
《山石》當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七年七月,作者與友人同游洛陽北面的惠林寺。
山石犖確行徑微(1),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2)。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3)。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4)。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5),出入高下窮煙霏(6)。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7)。當流赤足蹋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8)。嗟哉吾黨二三子(9),安得至老不更歸。
【注釋】
(1)犖(luò)確:指山石險峻不平的樣子。行徑微:山路狹窄。(2)支子:即梔子。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夏日開白花,香濃。(3)稀:依稀,模糊。也可作“稀罕”解。(4)疏糲(lì):糙米飯。這里是指簡單的飯食。(5)無道路:因晨霧迷茫,辨不清道路。(6)煙霏:飄動的云霧。(7)櫪:同“櫟”,落葉喬木。(8)局束:局促;拘束。鞿(jī):馬的韁繩。這里作動詞,控制。(9)二三子:指同游的幾個朋友。不更歸:更不歸。歸,辭官回鄉。
【導讀】
此詩頗顯韓愈“以文為詩”特色。詩人用素描的手法,按次序記述結伴上山、黃昏到寺、夜雨留宿、晨起漫游的情景,層次分明,環環相扣,前后照應。語言樸素自然又耐人尋味。結尾處的深深感慨,傾訴了對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宦途失意的痛苦。
《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引清人方東樹云:“不事雕琢,自見精彩,真大家手筆。許多層事,只起四語了之。雖是順敘,卻一句一樣境界,如展畫圖,觸目通層在眼,何等筆力!五句六句又一畫,十句又一畫,‘天明’六句共一幅早行圖畫,收入議。”又云:“從昨日追敘,夾敘夾寫,情景如見,句法高古。只是一篇游記,而敘寫簡妙,猶是古文手筆。”從全詩看,方說極為準確。
上一篇:《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注釋、翻譯、賞析
下一篇:《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