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之歌,生命之光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之際,由SMG尚世影業出品制作的三十集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新四軍女兵》正在熒屏熱播。今年“紅劇”扎堆,其中改編自“紅色經典”的作品居多,而《新四軍女兵》因其原創性和新的審美觀念而備受矚目。
《新四軍女兵》取材于抗戰爆發后一批熱血女青年走上抗日前線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在國破家亡的危急時刻,毅然加入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經受戰爭洗禮的英雄群像,題材非常新穎。在以往的“紅劇”中,專門表現抗日女兵群體的作品幾乎沒有。《新四軍女兵》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表現新四軍女兵的影視作品,可謂填補了一個空白。劇中,一群性格各異的女青年向觀眾走來,她們中有才藝出眾的向瑞云,有學習舞臺表演的林蕤,有來自南洋的華僑盛子鈺,有山野妹子陶七妹,還有上海女知識分子文曰白,共同的救國心和愛國熱情使得她們加入到新四軍這支優秀的革命隊伍,她們經歷了“皖南事變”等一系列嚴峻的考驗,這群文化不同、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的女兵們,經過血與火的洗禮,最終成為光彩照人的新女性。可以說,《新四軍女兵》藝術地展現了女兵們的精神風貌,揭示了她們在新四軍這座革命大熔爐里脫胎換骨的成長過程。
以往革命歷史題材的“紅劇”中,亦不乏善良美麗的女性形象,但她們大多是男性角色的附庸。《新四軍女兵》卻開創性地以一群女兵為主角,描寫女兵們在特殊歷史階段的感情、性格和戰斗經歷,書寫了一部撼天地、泣鬼神的女性戰爭史詩,在題材和內容上獨具新意。因為塑造的是女兵群像,因此該劇別開生面地創造了另一種戰爭劇的模式,即并非正面全景式地展現戰爭的陽剛之氣與波瀾壯闊,而是獨辟蹊徑地從戰地服務團這個集統戰、宣傳、動員為一體的重要部門展開,表現了殘酷戰爭中旖旎多彩的另一種面貌。過往的一些作品,常常善意地希圖“戰爭讓女人走開”,而在《新四軍女兵》中,女兵們卻直面戰爭。對于她們來說,體內所蘊藏的堅強剛毅的氣質一點都不亞于男性,尤其在關乎生死存亡的極端情境下,她們更是顯示出有別于男人的超常的力量。在女兵向瑞云的身上,既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品格,也有女性的獨特魅力。向瑞云是當年投身抗日戰爭眾多女戰士的典型代表,她富有理想,性格耿直,深明大義,在艱苦的戰爭中她跟男戰士一樣出沒于硝煙之中,在被囚禁上饒集中營期間,她堅貞不屈,堅持斗爭,顯示出過人的組織才能和對敵斗爭意志,最后在茅家嶺越獄時為救援同志再次負傷被捕,受盡折磨。但是,她也是一個特別愛美的女孩子,平時很注意自己的儀表儀容,在穿軍裝這件事上特別講究,一條紅圍巾將土布軍裝穿得不同于他人,顯得別有時尚之味。這與她是一個文藝女兵的身份是吻合的,在戰爭年代還追求時尚倒是極其傳神的一筆,這使得女兵的形象更加立體和真實,也讓殘酷的戰爭多一點浪漫。
《新四軍女兵》是一部激蕩著人性光輝的女人戲,作品以人性化的筆觸對女性美好的情感世界進行了細致描繪。劇中的這群女兵并不是沒有七情六欲的鐵娘子,她們性格各異,擁有各自的愛情、親情和友情,生活中的種種柔情都令觀眾感動不已。劇中的杜鐵英性格剛烈,因飽受戰爭磨練,有時表現得不太近乎人情,但是,當她半夜里一個人獨自泡在溫泉里想念英勇犧牲的丈夫時,不禁淚流滿面。這難得的溫柔讓其他戰士改變了對她刻板的印象,同時也讓觀眾為她掬一把同情之淚。這種在烽火中體現出來的女性的柔情,不僅能讓觀眾受到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熏陶,更能讓他們受到真善美的人性感染。同時,由于該劇具有較大的年代跨度,使得作品比較充分地展開了女兵們在風雨中一路相伴所建立起來的彼此間的深厚情意,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這些經歷戰火洗禮的女戰士,在一系列政治風波中,依然保持共產主義信仰,珍惜革命友誼,相濡以沫,體現了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完美的人性之光。這是《新四軍女兵》在塑造人物上的又一突破。
同樣地,《新四軍女兵》在視覺審美上,也給今天的觀眾一種全新的觀感。從紅色偶像劇《風華正茂》開始,影視劇在表現過往的崢嶸歲月時,不再是那種灰土灰臉,而是溶入了當今人們審美的需求,在制作上力求精致,在美術及化妝上也凸顯唯美。劇中集中了當今一流演藝明星,青春氣息濃厚,想必會受到廣大青年觀眾的喜愛。
都說女人是弱者,然而,面對戰爭,《新四軍女兵》讓我們看見更多的為實現和平而戰的偉大女性。在民族危難之際,她們背負起自己的那一份責任,勇敢地走在時代的前面,并用沸騰的熱血澆灌青春之花。為這樣偉大的女性而放歌,是時代賦予我們文藝工作者的光榮使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歷史薪火相傳的女性之歌、生命之光。
2011年6月21日
上一篇:熊召政《每一個春天都是改革元年》
下一篇:熊召政《舊體詩詞與當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