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萬物而不自居有功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能夠容納他流最終成為百川之王。所以,圣人要領(lǐng)導(dǎo)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虛;要想讓人民臣服,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后面。老子說,有道的圣人雖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負(fù)擔(dān)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到傷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圣人而不感到厭倦圣人,因為圣人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南懷瑾時常以老子的這段話教導(dǎo)他的學(xué)生,即在生活中,要培養(yǎng)自己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這顆“高貴的心”,并不是說要“遺世而獨立”、孤芳自賞或鋒芒畢露,而是要謙虛謹(jǐn)慎、戒驕戒躁。
劉備屈尊三顧茅廬,才使歷史上出現(xiàn)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乾隆皇帝多次微服出訪,體恤民情,才出現(xiàn)了“乾隆盛世”;居里夫人在第一次獲得了諾貝爾獎后,不居功自傲,繼續(xù)刻苦鉆研,繼而又第二次獲得了諾貝爾獎;一代偉人毛澤東還親自接見一個普通的淘糞工人——時傳祥,使他更加得到人民的愛戴……相反,如果一個人獲得了一點成就就驕傲自滿,當(dāng)了一個小官就高高在上,嫌棄普通人,那么他也絕不會有更大的成就。
天下最廣闊的莫過于大海,但大海卻甘處下方,不屑于爭名奪利;天下最有可貴品質(zhì)的是河水,它們不分晝夜,流淌不息,“萬物雖恃之生而不辭”,不求回報。因此老子說:“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就是說圣人作育萬物而不恃恩求報,成就萬物而不自居有功。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促成了萬物生長而不恃為有恩,長養(yǎng)萬物卻不主宰他們,不對他們橫加干涉,這就是深刻廣遠(yuǎn)、至高無上的大德。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人只有不自高自大,把自己的地位放低,淡泊名利,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揚長避短,才能有所發(fā)展。
但生活中偏偏有些人,做出一點貢獻(xiàn)、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不可一世,下面的這個故事就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道理。
有一次,很多老百姓聚集著,在一個懸崖上面,要架一條獨木橋到對岸的懸崖上。這個懸崖之間是一道很深的、水又流得很急的河溝。大家運來了一根又大又堅固的梁木。他們用很粗的繩索捆住梁木的兩端,拉著一端的繩索把梁木放下到河溝里去,讓一部分人攀著巖石爬下河溝,以便涉水過去,再爬上那邊的懸崖,然后兩邊的人同時拉著繩索,把梁木拉上去,就可以把橋架好了。
但是,那河溝里的水實在太急了,涉水的人有好幾個被水沖走了,還有一兩個就在倉促之間殉了難,其余的人都退縮了回來,再也不敢向前,而那梁木也快要被水沖走了。看起來,這獨木橋一時是架不起來了。突然,有一個人,在危急之中跳下水去,奮力在急流中掙扎,拉住梁木,終于渡過河溝,爬上懸崖,把橋架起來了。這個人立下了大功。大家都很感激他,把他尊崇為英雄。他們拿大壇的酒和整只的羊來宴請他,還叫石匠來把他的名字刻在河溝旁邊的石壁上。大家做這些事情,都是實心實意的,因為他們誠心感激他、尊敬他,而且熱愛他。
不料,這個人后來竟因此變得萬分傲慢,儼然以一個地方長官自居了,他開始在村莊中橫行霸道起來。大家最初還忍耐著。但有一天,他竟當(dāng)眾宣言道:“沒有我,你們連一條獨木橋都架不起來!現(xiàn)在,你們看,我就要把它丟進(jìn)河里去,看你們怎么辦!”大家開始以為他在開玩笑,誰料他卻真的提起橋木的一端,“嘭”的一下丟進(jìn)河溝里去了,但他也掉進(jìn)河溝里去了。當(dāng)天老百姓就把石壁上他的名字刨掉,同時齊心協(xié)力,很快重新架起了一座獨木橋。
一個人如果立了功,人們自然崇敬他;但如果因此居功自傲,甚至作威作福,那么,人們是不會縱容這樣的人的。“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上一篇:南懷瑾《態(tài)度中庸是一種良好的品德》
下一篇:南懷瑾《把孝敬父母當(dāng)作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