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新平少年①
【題解】
關于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說法不一。清王琦《李太白年譜》置此詩與《豳歌行上新平長史兄粲》《登新平樓》等定于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因為這年三月李白自知不為朝廷近臣所容,便上書請求還山,玄宗說他“非廊廟器”,于是賜金遣歸。1962年,稗山在《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發表《李白兩入長安辨》,提出李白曾于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夏至二十九年(741年)初入長安。此論得到許多研究者贊同,只是確切時間上還有分歧。郭沫若據李白《與韓荊州書》中“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等語,推定李白初入長安在開元十八年(730年),見《李白與杜甫》。根據新的研究成果,安旗、薛天緯著《李白年譜》將這幾首詩的寫作時間確定在開元十八年(730年)。
據說李白二入長安供奉翰林,終因讒言被逐,進讒者之中就有張垍。滿腔熱情,得到的是冷水澆頭,干謁其他王公大臣,也無結果。幾乎到了山窮水盡,于是在730年暮秋再西出邠州。這首詩就是他出游邠州期間有所感而寫下的。
【原文】
韓信在淮陰,少年相欺凌②。
屈體若無骨,壯心有所憑。
一遭龍顏君,嘯咤從此興③。
千金答漂母④,萬古共嗟稱。
而我竟何為?寒苦坐相仍。
長風入短袂,內手如懷冰⑤。
故友不相恤,新交寧見矜⑥?
摧殘檻中虎,羈紲韝上鷹⑦。
何時騰風云,搏擊申所能?
【注釋】
①新平:原邠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新平郡,即今陜西彬縣。
②“韓信”二句:據《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少年時貧困。曾在淮水邊向漂母乞食,曾受淮陰市井中少年胯下之辱。
③“一遭”二句:遭,即遇也。龍顏君:指漢高祖劉邦。《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嘯咤(zhà):叱咤風云。
④“千金”句:《史記·淮陰侯列傳》說,韓信封楚王后,將從前在淮水畔接濟過他的漂母找來,予以千金作為報答。
⑤“長風”二句:短袂(mèi),即短袖。內手:將手納入袖中取暖。一作“兩手”。內:同“納”。
⑥“故友”二句:相恤(xù),即相互體貼憐恤。恤:救濟。見矜(jīn):憐憫,同情。
⑦羈(jī)紲(xiè):馬韁繩,此指用繩子拴住。韝(gōu):臂上架鷹的皮套袖。鮑照《樂府》:“昔如韝上鷹。”劉良注:“韝,以皮蔽手而臂鷹也。”
【譯文】
想當年,韓信住在淮陰的時候,由于貧窮,那些潑皮少年經常欺負凌辱他。但是他選擇屈服牽就,形若無骨,因為他懷有雄心壯志,所以不屑與他們爭斗。
一旦遇上漢高祖這樣的真龍天子,從此就如同虎嘯山林,叱咤風云了。但他心懷感恩,封王以后仍對在淮陰接濟過他的漂母報以千金,成就了千秋萬代交口稱贊的美名。
而我今天怎么會跟他境遇一樣呢?相續了他的饑寒困苦,坐立不寧。長風帶著寒氣吹入了短袖,將手納入袖中取暖卻仍然手冷如冰。
老朋友不給予我體恤幫助,而新交的朋友寧愿旁觀,怎么也不予以憐憫同情呢?這一刻,就像老虎被囚在籠子里忍受饑餓的摧殘,如同雄鷹被繩子牢牢拴在臂上的套袖之上。
如此遭遇,那么何時才能馭風騰飛、直上云端,盡我所能而搏擊長空呢?
上一篇:李白《贈崔侍郎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白《贈汪倫》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