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白馬
【題解】
王琦注:《發白馬》題始于梁費昶(南朝),其詞曰:“白馬今雖發,黃河結冰凘”,太白蓋之。按:白馬,古渡口名,一名白馬津,在河南省滑縣。
這首詩歌頌了中原漢族政權的一位將軍發兵出征,討伐胡兵,大獲全勝后,刻石勒功,肅清邊患,使邊民過上太平生活。
全詩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音律和諧多變,語言自然流轉之中流露出詩人保家衛國的渴望與豪情。
【原文】
將軍發白馬,旌節渡黃河①。
簫鼓聒川岳,滄溟涌濤波②。
武安有震瓦,易水無寒歌。
鐵騎若雪山,飲流涸滹沱③。
揚兵獵月窟,轉戰略朝那④。
倚劍登燕然,邊烽列嵯峨⑤。
蕭條萬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掃清大漠,包虎戢金戈⑥。
【注釋】
①“將軍發白馬”二句:白馬,即白馬津,在今河南滑縣。旌節,即旌和節,兩種信符。唐制,節度使賜雙旌雙節。旌以專賞,節以專殺。詳見《唐六典》。
②“簫鼓聒川岳”二句:聒(guō),即喧擾嘈雜,此喻聲勢浩大。滄溟,即大海。
③“飲流”句:形容軍隊人數之多。涸:干。滹沱:河流名,發源山西,東流入河北平原,至天津匯北運河入海。
④“揚兵”二句:謂顯揚軍威于邊地。月窟,指極西之地。此處泛指邊疆。略朝那:奪取朝那。朝那:古縣名,漢置,故址在今甘肅平涼市崆峒區西北。《史記·孝文本紀》: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
⑤“倚劍”二句:謂將軍憑借強大的武力取勝后,刻石勒功。倚劍:所指倚天劍,形容極長的劍。邊烽:謂邊境烽燧排列,如同山巒。嵯峨:山勢高峻貌。
⑥“包虎”句:謂天下太平,不再用武,兵器收藏。包虎:以虎皮包裹干戈。戢(jí):收藏兵器。
【譯文】
將軍帶兵從白馬津出發,攜帶旌和節兩種信符,旌旗招展地渡過黃河。簫鼓喧天震撼川岳,聲勢浩大猶如滄海涌起巨大浪波。
武安縣一戰,戰事浩大,連房屋上的瓦片都被震落了,將士們氣宇軒昂,沒有易水的悲歌出現。
鋼鐵般的兵馬勇士們就像雪山云涌,兵馬之多,一走而過之間幾乎喝干了滹沱河水。
將軍舉兵發起征繳之地在最西部的邊塞,之后又轉戰奪取了朝那城。一舉獲勝,倚劍登上燕然山,遠望邊疆烽火臺排列如峰巒,連綿嵯峨。
萬里之外顯得蕭條一片,只有五原關內耕作繁忙。那是因為將軍用武力掃清了大漠賊寇,才有了收藏起兵器,以虎皮包裹金戈的天下太平。
上一篇:李白《北上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白《古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