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深密處乃禮之根本
梁先生語錄:
我們講仁的時候,說仁者的生活是一團和氣。因為他有和樂的心,所以他一舉一動無論怎樣都是優美文雅。此見之于言辭舉動之優美文雅,是從生命之深處發出。生命之深密處,乃是真正之優美文雅,此是禮樂之根本。所謂無聲之樂,無體之禮是也。
亞里士多德曾說:“一個人不跟別人打交道,他不是一個神就是一個獸。”由此可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與他人打交道的,這樣一來,就涉及一個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就是說,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交際之道才能實現預期的交際目標。其中至關重要的交際之道,就是禮貌。
瑪麗·蒙塔吉說:“禮貌不用花錢,卻能贏得一切。”的確,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以禮示人,便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時候,一個人之所以失敗,可能完全無關其他,比如能力、氣質,只是因為他不知禮,不講禮。由此可見,禮貌對個人的生活乃至人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試想,一個不懂禮貌的人,又怎能與人和諧相處呢?
所以說,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與人和諧相處,須得做個得體知禮的人才行。不然不僅有損自己的形象,也難以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肯定地說,在任何時代,沒有朋友,沒有人脈的人,都是給自己的成功添加阻礙的人。尤其是在今天這個時代與社會,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際關系和諧與否直接決定個人或是企業的生死。由此更能了解禮貌的重要性。
但是,禮,似乎是個虛幻而又玄妙的東西。究竟什么是禮?禮的本質是什么?了解了這些,才能更好地講禮、行禮。正所謂知根知底。否則,就可能走上本末倒置的歧途。
關于這一點,通曉儒家智慧的梁先生說:“禮者不是指儀節之禮,而為生命之理。”我們該如何理解梁先生的這句話?不妨以標點為標志,打成兩截來理解。
一般情況下,一切事物的本然都是形式與內容的結合體。比如漢語中一個語法結構,其在形式上表現為按“主謂賓”的順序組合而成的一句話;而在內容上,或者說深層意義上體現某種語法意義。語法形式與語法意義結合在一起,才成其為一個完整的語法結構。而梁先生所強調的“禮者不是指儀節之禮”也是這樣的意思。禮不等于儀節。它也是禮之形式與內容(本質)的結合體,而不等同于形式。形式只是禮的外在表現。比如,你某天遇到麻煩,于是很有禮貌地尋求路人的幫助。別人見狀,因你的禮貌,頓生惻隱之心,熱心相助。正因為別人看到了你表現于外的禮貌,于是欣然相助。
但是,禮不完全等于外在的表現。它還有自己的本質內涵。歸根結底,別人之所以欣然相助,還在于其透過你外現的禮貌方式,比如措辭、說話語氣等,看到了你內在的禮貌之心,感動于此,因而愿意相助。不然,人們往往會選擇冷眼旁觀。
這就是對前半截的理解。結論就是,禮是形式與內容的結合體。更為貼切地說,禮是儀節與真情誠心的結合體。
而梁先生的“禮為生命之理”又作何解釋呢?這要從仁說起。梁先生說:“我們講仁的時候,說仁者的生活是一團和氣。因為他有和樂的心。所以他一舉一動無論怎樣都是優美文雅。此見之于言辭舉動之優美文雅,是從生命之深處發出。”
據此看來,仁者之所以令人欽佩,就在于他那從生命深處發出的優美與文雅。正因為是生命深處的呼喚,所以仁者能讓自己的生活一團和氣。人生于世,與人相處中人們注重禮儀之道,不正是要讓自己的生活和氣的表現嗎?但是,若要達到仁者那樣的和氣,禮也須得來自生命深處才好。試想,假如把禮作為建立和諧人際的一種工具或是手段,勢必會打上私心的烙印,表現為企圖或居心,別人不是傻子,當這樣的私心被識破的時候,又何談和諧?
所以說,真正的禮,也當是從生命深處而來的。對此,梁先生說:“生命之深密處,乃是真正之優美文雅,此是禮樂之根本。”據此來看,禮的本質在生命之深密處。綜合上文可知,禮是表面的儀節與生命深密處的真情實意的結合。
可見,所謂“生命之深密處”是人心的內在要求,是自然之情、之心的流露。用梁先生的話說,“故禮者,都是由柔嫩的心處世接物自然所表現出來者也。”
的確,禮之根本當為生命本身所自然流露出來的柔和之美,其終極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和諧。因此,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人們才會格外地注重禮儀之道。講禮、行禮不僅是自身追求和諧人際關系的要求,更是自身內心的柔和之美的自然流露。
正如梁先生所強調的,“見之于言動舉止者是為禮,而貫乎一切。禮節之中者即我們所謂情理也。本來只有所謂主觀的情理,但由一件一件表示出來,也可以說是許多情理”。倘若禮的本質或者說來源不是來自生命深處的柔美之心的自然流露,那就可能不合情理,不合情理就無法貫徹一切。若禮的本質是生命之理,那么,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不講禮、不行禮,心里便會覺得不合適。而這,也正是禮的威力所在。
綜上可知,禮的本質,乃為生命之深密處,是生命之理。更為準確地說,是在處世接物時,內心深處所自然表現出來的真情實意。為何說這樣的情與心就是生命之理呢?如果以人性本惡的觀點為支撐,不就不推自翻了嗎?其實不然。
在顏淵問仁的過程中,孔子說過這樣一句話: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動。對此,梁先生認為,這樣的說法很切實,也非常有聲威,這也是指生命之理。常人認為,孔子這話的意思是,不合情理的話,不去試、不加評說。梁先生反駁道:“夫非禮之事,你可能禁其不入吾人之眼耳,況不曾接觸,又何能知其為非禮耶?!”
可見,禮是生命之理。它要求人們的言行舉止通通不要離開生命之理。這是堅持生活之本然的方式,也是和諧人際關系的最佳方式。
上一篇:《生即是活,活亦即生》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由激越轉入平實的人生態度》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