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孝悌的本質(zhì)
梁先生語錄:
孝梯禮樂的根本地方是無聲之樂,無體之樂,即生命中之優(yōu)美文雅。孝悌之根本還是這一個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深處之優(yōu)美文雅。
“孝悌”一直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中國倫理以“孝悌”為實踐的原則,幾乎一切倫理的實踐,均以“孝悌”為基礎而發(fā)展出去。可見,“孝悌”對中國的文化、社會生活的影響之深、之大。
若要窮根究底,到底什么是“孝悌”?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不懂孝悌之意,不知孝悌之義。
所謂“孝悌”,《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悌,善事兄長者。”孔子曾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由此可見,盡管“孝”“悌”分工明確,但是二者的關系卻互為表里,甚為緊密。
而梁先生談到“孝悌”時,說:“孝悌是什么?是說兒子、或者幼輩,對父母、對長輩的尊重、順從,這就叫孝悌。”
由上可知,不論是從哪種解釋,孝悌不外乎是對父母的孝敬和對長輩的尊重。這可以說是“孝悌”的內(nèi)核。
自古至今,人們對孝悌都是極為重視的。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俗話說,百善孝為先。現(xiàn)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可見,不論是在倫理道德上,還是在個人修持上,孝悌都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人生于世,若是缺少孝悌這一環(huán),就好比是脫環(huán)的鏈子,難得完整。
所以說,生命中,我們要看重孝悌的意義,重視孝悌之道,方可成就完滿的人生。但是,真正的孝悌不是依葫蘆畫瓢,臨摹而來的,也不是通過學習就能得到的。這就好比是吃糖,究竟這糖是哪種甜,有多甜,不是聽別人的描述就能完全知味的,相反,可能會完全不知其中的滋味,只有親自去品嘗了,個中滋味,才能了然于心。
了解孝悌之道的真諦也是一樣的。人生于世,若要懂得孝悌之道的本質(zhì),須得親身去踐行孝悌之道,才可以。不然,無異于鸚鵡學舌。更有甚者,可能會歪曲孝悌之道,誤解為封建綱常中的糟粕,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
事實上,并非如此。關于這一點,梁先生認為,不能從社會生活需要的層面上去理解它,而應當從個體生活本體上去理解它,依此去看,孝悌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深處之優(yōu)美文雅”“是生命里面靈活的、自然的一個心情”,而不是一種桎梏,更不是社會生活中的枷鎖。
生活中,有人把孝悌當做是人生的一種強迫性的責任,實則不然。從梁先生的觀點中,我們不難得到這樣的啟示:孝悌乃生命之美,它是一種柔和心理,能內(nèi)化生命,也能外化生活。換句話說,人們對雙親的孝順,對長輩的孝悌是發(fā)自肺腑的感激,是源自生命深處的贊美,而不是將其作為一種責任,更不是僅僅把它當做是生命中應盡的一種義務。試問,若是人人行孝,都是出自這樣的心情,那么,我們能不說這樣的人打心底是一個充滿內(nèi)在美的人嗎?而這樣的人,又怎會被人間的真情所辜負?答案皎如天日。
而行孝悌之道更是如此。真正的孝悌之道要身體力行。但是,真正奉行孝悌之道時,又不能曲解孝悌之道的內(nèi)涵,若是將其孝悌之道僅僅當做是為人的一種義務或是責任,那么,就可能會走進為了行孝而行孝的誤區(qū)。身處其中的人,我們不能絕對地說,其情其意不是源自肺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這樣的行孝方式,難以讓自己體味人間的真情,也難以讓父母長輩感受到晚輩的愛意與溫暖。因為這樣的孝悌,是出于某種道德上的要求,抑或是無奈。換句話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把孝悌當做了生命中的包袱與束縛。顯而易見,在這樣的心理的引導下行孝,若要在內(nèi)感知生命的優(yōu)美,在外榮獲人生的真情、生活的真味,是極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綜上可知,孝悌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柔和的心理,是收獲人間真情,捕捉生活真味難得的捷徑。人生于世,風風雨雨幾十年,人情冷暖也好,世態(tài)炎涼也罷,為人子女,勢必要了解孝悌的本質(zhì)。這樣才能真正行使孝悌之道,進而從內(nèi)心到外在的生活,都能品味生活的真味,感受人間的真情。這是梁先生對孝悌更深層次的與眾不同的解讀,也是我們完善自我,進而品味人間真情不可或缺的人生智慧。
上一篇:《義由心生,無愧于心》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人不能忘記調(diào)理自己》梁漱溟的人生智慧